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北朝民歌《木兰诗》历来为人们所传唱,对于它的社会意识和思想意识历来众说纷纭。许多学者及评论家都更多地认为《木兰诗》是一部戏剧作品。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探索《木兰诗》的悲剧意识,辅之以历史、民情、生活等方面的考察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淳朴浑厚简劲粗犷——《木兰诗》的艺术美江苏冯为民《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中几个地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许可同志《关于〈木兰诗〉的时代》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五期),推断《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前期,本文以此为前提,就《木兰诗》中的几个地名作一考辨。  相似文献   

4.
<正>《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如张玉谷《古诗赏析》云:"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沈德潜《古诗源》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张玉谷和沈德潜都提到了《木兰诗》的"奇",《木兰诗》中的"奇"集中体现在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却代父从军,并且军功卓绝的故事上,同时《木兰诗》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一首我国古代有名的民歌。《木兰诗》产生的时代,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撰写的《魏晋南北朝文  相似文献   

6.
王锐 《现代语文》2006,(1):20-21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自诞生起便广为流传,后世作家一再把这一故事写成戏剧、小说,木兰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历代的诗论家对《木兰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推为乐府中千古杰作,它和《孔雀东南飞》共称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从全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所叙故事当起于北朝,并在当时形成诗歌的原形,后来流传至南方,又经南朝人和唐人润饰,遂成为今天的《木兰诗》。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一般认为是南北朝时的作品。长期以来,《木兰诗》一直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在新《课程标准》教材中,人教、苏教等版本的教材仍然把它选人。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学界对《木兰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木兰诗》的成诗年代、作者及木兰故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进行归纳梳理,对未来《木兰诗》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木兰诗》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木兰诗》见于《乐府诗集》、《文苑英华》、《古文苑》等书。《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古今乐录》十二卷在《隋书·经籍志》中有所著录,作者是陈代僧人智匠。如果智匠那时候还没有《木兰诗》,著录乐府诗歌的《古今乐录》怎会提及木兰,而且说不知道她的名字?足见《木兰诗》不会产生在陈以后,陈以后不过有些修改,因而有一两处混入了唐代的制度(如“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官制)与唐诗的风格(如“万里赴戎机”以下四句)而已。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定位的:“《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侯。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拙作《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木兰诗的著录及时代问题续证》发表后,赵从仁先生两次著文提出批评。其一题为《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刊于《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笔者已有文章答覆(稿在《中州学刊》)。其二题为《木兰诗题注源流辨》,刊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对该文提出的问题,笔者再作答覆。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新老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均作为保留篇目,教参及各种资料也对其大加推崇,赏析的文章随处可见。笔者现对《木兰诗》第二段的传统分析提出质疑,与方家商榷。第二段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姣敏 《课外阅读》2010,(7):126-127
北朝民歌《木兰诗》跨越千年时空为历代人们所喜爱,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其审美价值的探索上显得作为颇为有限,本文引进“接受美学”这个概念,将《木兰诗》的演变史引入课堂,将文艺批评理论的最新发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寻求教学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意图几方面论述了《木兰诗》的要害是宣传“孝道”  相似文献   

16.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算不上全面。《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中间略,笔墨淡,并且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略能窥其事赡,这不仅是本诗特色,亦是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教学参考书》对《木兰诗》的说明及注解中出现了几处错误,现列举如下:一、木兰的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教参》认为《木兰诗》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是“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说明也说该诗“热烈赞颂了她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木兰还朝辞赏这一节“表明她勇敢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这不免让人怀疑,《木兰诗》难道应当作为爱国主义名篇来教学吗?其实,木兰身上是歪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商榷的。从全诗来看,木兰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又称《木兰辞》,以其动人的故事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几乎各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收入,对"唧唧复唧唧"、"双兔傍地走"等词句的解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进而影响了几代人对《木兰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系北朝民歌,最早著录于南朝梁、陈间智匠所撰之《古今乐录》,后被收入宋朝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中。本两首,流行的是第一首。它与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因此,凡读古诗者,无不读《木兰诗》!凡读《木兰诗》者,无不为其震憾人心的力量所折服。但《木兰诗》中也有一些长期被误解的东西,我们在这里写出来,请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所编“新课标”语教材七年级下册,都把它选作了课。《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豫剧《花木兰》就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就有“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词。为拓宽学习空间,特编选本组诗歌,供同学们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