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第3期即6月中旬,当孙老师在本刊提出"分数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立即引起各界的关注,成为一个新的焦点。6月20日,《人民日报》文化专栏,以《分数能否成为学生的隐私--关于中小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的议论》为题,详细介绍了本刊的"孙老师话题"。7月9日,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主持人采访孙老师,做了"分数为什么可以成为学生隐私"的专题节目。8月20日,北京电视台的与你同行节目,也做了同类话题。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分数成为学生的隐私,有可能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的分数是国家机密"也许并不奇怪,"分数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2.
今年4月初,我在北师大教育系分别采访了两位专家。对于分数的话题,他们都有独到的见解。记者:目前,在多数学校里,分数是衡量学生成绩的主要指标,它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了许多压力,好分数便是成功的体现。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孙老师提出把分数看成学生的隐私。作为研究教育的专家,您的看法如何呢?康健:我们今天应该意识到隐私的问题,这是对人格和人的权利的尊重。有关个人的差异、个人的事情,人们是有权保护自己的。孩子是没有成熟的个体,他们自己对这些是不太懂的。他们意识不到隐私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人格…  相似文献   

3.
一场持久战     
新课程:向应试教育宣战 多年以来,应试教育一直以"分数决定一切"、"一考定终身"等种种弊端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诟病,但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对应试教育的最佳诠释.尽管教育部门早在近十年前就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至今素质教育仍然成效甚微.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对小学生"减负",结果却总是不能令人满意.流传甚广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就是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微妙关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正>这学期有幸参加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来滨讲学活动",参观了孙老师《教学组诗》课堂教学及聆听了孙老师的《诗歌与形象思维》主题讲座,感触颇多。一、学本色教学,善待差错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教学,方显语文本色。善待差错,给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的错误在自我反思、否定中得到纠正。纵观孙老师的课,课堂上可谓"错误百出":"滨海的特产是什么?""烤肠""肯德基""轮滑"……答案各式各样。可是孙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天马  相似文献   

5.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作文在中考中的分数已成为真正的"半壁江山",愈来愈受到老师、学生的高度重视。而话题作文因为具有拟  相似文献   

6.
读了陈汉斌老师《灰色的考试》一文(详见《教师之友》2000年第7期),笔者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考试作弊成风?是什么导致学生们教师们乃至领导们惟“分”是图?——是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彻彻底底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搞了多年,应试之风又缘何总是陈仓暗渡、死灰复燃?笔者以为,根本原因是社会的人才观发生了严重偏差。教师眼里分数高就是好学生,领导眼里班级升学率高就是好老师,学生眼里前三名就是好榜样,社会眼里总分第一就是状元。于是乎我们把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惟一的  相似文献   

7.
读了陈汉斌老师《灰色的考试》一文(详见《教师之友》2000年第7期),笔者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考试作弊成风?是什么导致学生们教师们乃至领导们惟“分”是图?——是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彻彻底底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搞了多年,应试之风又缘何总是陈仓暗渡、死灰复燃?笔者以为,根本原因是社会的人才观发生了严重偏差。教师眼里分数高就是好学生,领导眼里班级升学率高就是好老师,学生眼里前三名就是好榜样,社会眼里总分第一就是状元。于是乎我们把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惟一的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末,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话题。目前此问题尚未解决,笔者认为:旗可以偃,但鼓不能息。本文拟就这个话题分析以分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对教育事业以及国家建设所造成的危害,并探讨提高课业成绩与注重素质教育并进,教育与教养任务兼得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9期"卷首语藏"栏目刊登了王进举、王有鹏老师的文章《做一身正气的政治教师》,两位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作为政治教师要有一身正气,读罢不由让我点赞。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核心素养",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有正义感",如果教师没有正气,何谈培养学生的正气?但两位老师认为"应试教育是当前教育最大的邪气,面对来势汹汹的应试教育,愿不愿、敢不敢坚决抵制,能不能坚决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教师能否一身正气的‘试金石'",因此提出了抵制应试教育邪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完后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没有了。"于是老师很满意,认为这堂课很成功。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所以教师教到学生没有问题就是成功;而素质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独立思  相似文献   

11.
分数本来是教学中老师评价学生的一种工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老师教学效果的依据之一。尽管现在是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分数在学生的心目中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王文娟 《辅导员》2014,(12):52-53,55
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诸如此类的观点和话题,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很大程度上围着学生的分数打转转,拼尽全力去搏分数。很多老师在为分数而战的周而复始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很多孩子因为考试受挫而郁郁寡欢、望"学"生畏。分数是否代表学生的能力?能否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在这场"我为考分狂"的全民迷失中,需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在惊讶中读完孙双金老师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很佩服她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对书本内容进行质疑,能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提出连孙老师都没能想到的问题,更令人费解的是孙老师也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却"迎刃而解"了。孙老师的教学感言是"学生可畏",我也那么认为。  相似文献   

14.
近日偶读孙少华老师的文章《学生成绩为何不能公布》(山东教育1、2期),读罢感觉,尚不能完全苟同孙老师的观点。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少,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可见一斑。应试教育饱受诟病,师生深受其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公布了规范,不公布成绩、不排名,正是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下的一剂良药,虽然不能指望它完全杜绝应试教育,但这毕竟是正本清源之举,是向教育本质回归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是,应试教育主要是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即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分数的高低,而素质教育却不仅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审美、劳技、应用等能力。目前,各学校尽管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是都始终没有离开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一个涉及学生隐私权、教师教学权和家长知情权的问题考试分数能否成为学生的隐私?学校(教师)公布学生考试分数是否为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行为?这是近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同时又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考试分数应否成为学生的隐私?考试分数作为学生的隐私应受到哪些限制?但愿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能有助于对此话题的讨论。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何谓隐私?《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在法理上,对于隐私尚无一个为公众所认可的定义。但…  相似文献   

17.
<正>一、厌学原因分析(一)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滋生了学生厌学情绪1.应试教育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号上,"教"与"学"永远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因此,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唯分数定优劣,无情地剥夺了学生们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教师的教学总在应付考试上做文章,学生们加班加点的埋头书本不由得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应试教育不仅仅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无奈,更令无数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相似文献   

18.
过去,曾流行这样一句话:“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被学生观为“命根”的“分”是否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对此,众说纷纭,有赞成者,亦有反对者。这里牵涉到什么叫“隐私”的问题。所谓“隐私”,就是不愿公开告诉别人的私事。其实分数这东西,虽然是你自己考出来的,但那是阅卷老师打的。你的学习成绩,班上的同学、任课的老师都是知道的,这样的“私”无法“隐”,所以不存在什么隐私问题。再说,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反映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你的实际能力,不是有许多高分低能的人吗…  相似文献   

19.
陈明 《成才之路》2010,(9):30-31
素质教育提倡了许多年,应试教育还是独统天下,学生在应试的学习过程中苦不堪言。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是应试教育的支持者,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为了分数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调查访谈显示:素质教育理念提倡十几年来应试教育思维仍大行其道,"一考分数定终身"依然桎梏着学生自主管理的手脚。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家长、学校、老师要集中力量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