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合理规范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必须要探究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堂上问题行为频发的原因,并探索解决办法。本文主要针对思想品德课堂问题行为的判定、引起的原因、如何合理规范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行为问题做分析。  相似文献   

2.
运用"多元交互式"评价体系中的"课堂观察系统",我校地理课堂经过近4年的"循环跟进式"研究,教师在递进式循环中矫正偏差行为,重塑课堂结构、课堂师生行为、课堂教师评价语言,形成了较为理想的"自主·导学"课堂。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某些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即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更有其复杂的形成原因。本文探讨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预防、控制、矫正三方面探讨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顾秀林 《文教资料》2014,(3):148-149
课堂问题行为是小学课堂中常见的现象,学界对此的研究很多。对课堂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管理,构建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在以往的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的研究中.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其更多的是考虑外显的原因,而对问题行为内隐方面的心理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等原因追溯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以对湖北省J市X小学三年级的观察实验为基础,探讨内隐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试探课堂问题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某些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即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更有其复杂的形成原因。本探讨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预防、控制、矫正三方面探讨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首先探讨职高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型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继而从学生、教师、环境三方面分析概括学生情绪型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常,对于课堂管理往往是过分强调对学生消极行为的控制、惩罚,而不是着眼于创建一种激发学生积极行为的环境.本文从分析课堂中学生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洞察激发学生积极行为的因素,探索全新的课堂管理策略创建以人为本、相互促进的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采用将"3R"融为一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即使学生认识(Recognition)自己的不良行为,悔恨(Regret)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客观地理解该行为为何不当的原因,并且协调(Reconcile)、纠正自己的行为,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高职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一类问题行为,高职课堂问题行为有各种类型,其成因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为此,应根据高职课堂问题行为的不同类型,针对其成因予以正确的处理:给予暗示,正面提醒,提问控制,幽默化解,反应损失,劝离现场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职业中学的入学门槛逐渐降低,导致职业中学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随之出现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一直困扰着职业中学的教师,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主要有攻击型和退缩型两种类型.究其原因,有学生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家庭的原因以及社会关注职教不够等.因此我认为加强职业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主要包括:认真监控、及时恰当的处理、培养自管能力、注重心理教育、加强职中学生的就业教育等.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职学生素质与课堂问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职学生素质的低下而引发的课堂问题行为已经大量涌现,并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下降。教师应该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预防和治理策略,从而有效地矫正和转变课堂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妨碍性焦虑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课堂环境是引起学生焦虑感的主要原因 ,而教师的课堂行为和态度是引发环境型焦虑的关键因素 ,教师应加深对课堂环境因素的认识 ,创造更为宽松有利的外语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实施师生互动,是本次新课程改革实践层面应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师生互动性的策略,即强化互动教学的人际关系、互动教学的情景设置、互动教学的讨论互辩。  相似文献   

13.
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出错",此时教师的适时应变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出错"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形,结合亲身教学经历,总结出"出错"行为来自于更新旧知识能力、严谨治学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的缺乏.一旦出现"出错"行为,教师应该勇于正视、善于变之为反例、变之为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四、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策略1 .国内研究者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策略1培养问题意识国内的研究者 (欧阳文 ,1 999;姚本先 ,1 995)认为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提问的前提。问题意识 (question awareness)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 ,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问题意识 ,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 ,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的可行性策略有 …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给学生营造出想说理、要说理的课堂教学氛围。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具体构建,首先探讨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加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的作用,再简要论述了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具有两极性,既对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只有认清了自身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制约所在,才能理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7.
Many classroom behavior modification procedures have failed to be adopted by practicing classroom teachers because the procedures are overly intrusive into the regular classroom routine. A strategy for teachers and consultants which moves from less to more intrusive interventions is described and demonstrated with a case example. Private feedback was ineffective in reducing a child's inappropriate behavior, but the introduction of public feedback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inappropriate behavior to below the class average. Attitudinal measures of the teacher's evaluation of the child and his selfevaluation were related to the child's behavior during the public feedback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8.
"课堂沉默症"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可以归因为学生的惰性,更为重要地是由于课堂教学传播中"教师独白"的大量存在。构建充满活力与魅力的互动式课堂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更新师生观、课堂观、教学价值观及教学效果观等课堂教学传播观念;其次要求创新课堂教学传播策略,即精选教学材料、组合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巧用"峰谷技巧"、拓宽交流渠道和注重教学反馈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教师课堂行为无论是旨在建立课堂秩序,还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都不能违背法律与伦理要求这一前提.然而教师课堂问题行为恰恰背离了这一要求,从而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引发教育秩序的混乱.避免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需要防止对学生课堂行为意义的偏差性建构,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惩罚在建立课堂秩序方面的限度.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n what ways, if any, maltreated children differ from nonmaltreated children in regard to achievement-related classroom behavior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mpleted the Hahnemann Elementary School Behavior Rating Scale on 33 maltreated children, 33 non-maltreated public assistance children, and 33 non-maltreated lower middle class children. The maltreated children were matched to the comparison children on gender and grade leve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ltreated children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less classroom behavior that is positively linke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did a comparable group of non-maltreated, public assistance children. However, the maltreated children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s a group from the public assistance children in most behaviors that are negatively linke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such as disruptive social involvement in the classroom. When compared with the lower middle class children, the maltreated children were rated as engaging in significantly less classroom behavior tha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ignificantly more classroom behavior tha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