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2.
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从我国的未来发展来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三农“问题是和谐社会视野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源出发探讨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对于城市的发展,"三农"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三农"问题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的社会进步,而且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三农"问题连接着整个社会的整体和谐,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小康。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农”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重大任务,没有农村、农业、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农业的现代意义表明,农业实行以工业化为本质的产业化经营,是全面建设社小康社会的主要基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严重状况表明,农村走城市化、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表明,农民收入的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使中国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能够与中国城市居民一起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中国主人翁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是成功的,但存在着不少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提高农民素质,发展企业型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由于国情所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国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是困难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在新世纪既定的战略目标下,一定要把农业建成名符其实的基础产业,安天下产业;把农民当作市场主体来规范和引导;把农村当作战略基地来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8.
阐述江泽民有关“三农”问题论述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思想与理论。指出学习江泽民关于“三农”问题论述,就要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完善农村基本政策,继续搞好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无论在新中国建国前后的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下,都是重大问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和有序引导农民非农化,是当今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就业困难,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萧条。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解决"三农"问题,就要转化小农经济,实现农民、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本文主要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建立农业的发展与转型智库;从农村资源、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面建立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智库;从农民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就业、农民工方面建立农民的发展与转型智库。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出发,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导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最根本的理论。科学分析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当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就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和谐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强调了只有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有了和谐的人才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和谐人才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3.
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双重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成为失地农民。农民失去了土地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也由此倍增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尽快地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农村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关键,也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在吸取国际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党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次提出的,可见其重要性,而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其关键因素之一是社会公正。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社会公正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价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是多维价值取向.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其重要内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需要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其中,价值观方面的革命最为根本.只有纠正传统的价值观,将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当代人的价值与下代人的价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向全面、长期和持久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以和谐社会理念为基础,认真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及其现状,指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区域间收入差距、高收入阶层和寻租行为带来的收入差距等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平衡;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四项完善收入分配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取向。社会公正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利益的公正。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格局是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重点,为此首先要转变观念,这是先导和前提;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这是根本;再次要形成合理分配结构,这是核心;最后要加强监督,这是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社会利益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农民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针对当前农民问题,要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坚持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保护和提高农民利益作为当前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