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教育评论》2008,(1):69-70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与课程改革关系的简要分析,提出应当鼓励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培养学习兴趣,鼓励探究精神;改进学习方法,注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地散发着滞后的气息:作为有着13亿人口,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居然没产生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许多条件并不艰苦,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学生辍学率却居高不下;小孩从进小学邢天起就接受“爱国守法、明理诚信”教育,稍大一点回报社会的却是诚信危机;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高分低能的教育现象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3.
课程作为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课程改革就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同时相应地增加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重构,用现代哲学观念、现代精神重新诠释传统的内容,使课程能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互交融的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改革中渗透传统优秀道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加强人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中国传统道德化是古代道德明的精华,也是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丰厚底蕴,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化可以有效地增强现代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遭遇文化传统是必然现象,本文在厘清文化传统的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剖析课程改革中文化传统的迷失与症结,认为课程改革在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无视或忽视了文化传统的在场,为此,笔者指出课程改革应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把改善文化传统的不足和薄弱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文化传递主渠道的学校教育,理当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为此,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确立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目标,有效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实施主题统整的课程组织形式,依托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以促进民族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如何保持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为了切实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林金龙 《广东教育》2005,(11):60-61
中国的文明延续了几千年,区别于巴比伦、埃及等被割断的古老文明,它的传承能力在历次朝代变更中不断地得到强化并吸收融合其他文明再加以强化,它在这种氛围中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思考方式和心理机制都区别于其他民族,具有很强的延续能力和生存能力。“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体现在彼此相关的价值行为活动中”,当然也就包括实现其传承需要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程,所以文化在课程中的体现不但是知识的外化,还包括个人隐含的民族、区域等因素形成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顺应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新模式的诞生是基于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为蓝本而做出的适应性变化。随着我国基础教  相似文献   

11.
课程价值取向是影响课程活动的核心因素.它贯穿于整个课程活动之中,并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运行.文化传统是制约课程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分清不同文化传统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特征对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价值取向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将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即出发点由主义转向问题、摆动点由激进转向渐进、支撑点由政府转向学校、测评点由形式转向质量.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此阶段的突出特点,特别是初期由政府所主导的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将转向以地方学校为主体的变革性实践阶段,凸显的是一种持续稳定、由局部到整体的改革理路,意味着引导性境况的呈现.而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特点在于引导性,有别于西方的认知性传统,根源由于秉持“性善”而塑造的“道”(导)的核心理念,其根本遵旨在于通过引导而达成转化与提升.因此,无论是文化自觉与价值认同,还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性,引导性传统对于指导当前的课程改革无疑具有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性善为本的价值认知、引导性的制度变迁、通权达变的实践策略、和合创生的根本目的.总之,用中国的智慧解决中国课程改革的问题,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创新是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与课程文化建设处于与西方"相离"的状态,但改革开放后却步八与西方近乎"重合"的危险境地.这种远离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主动放弃课程文化"自我区域"的倾向导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上的过度推论与课程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应是一个拓展课程文化"公共区域"及捍卫"自我区域"的过程、对西方课程文化的学习应注重在传统课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商务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商务英语听说课中教师过分关注听说训练,忽视专业知识及听说训练与专业知识脱节的问题,提出:在商务英语听说课的教学中应适当实施内容依托教学、内容教学与技能训练结合,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丰富学生相关知识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设想;从内容依托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商务英语听说课开设内客依托教学可行性两个方面探讨了商务英语听说课程实施内容依托教学,结合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统所规约课程研究的文化机理为: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理解文化传统的内涵与旨趣;从文化传统的存在形态中,理解文化传统的性质与形态;从文化传统的变迁方式中,理解文化传统的变革与转型。进而,文化传统所规约下的课程研究的文化路向为:基于文化传统本土回归的课程理论研究与基于文化传统本土关怀的课程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改革就是文化的变革,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作为文化变迁表现形式之一的课程改革,其中必然涉及并带来文化冲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冲突及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面对文化冲突,应在吸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及其实践中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民性进行有机融通和实践的再创造,采取有利、积极、合理的文化政策,实现各种文化型式的有效整合,以便在真正吸收和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以服从并服务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有着自己固有的制度范围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文化传统对数学课程设置有很大影响。一、中国数学教育形式上完全运用了西方数学教育模式,然而文化心理上却不自觉地运用着中国传统的数学文化观。二、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文化中的德育精神,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以及寓德于一切文化中。这是我国数学课程在内容和目的设置时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百年师范,以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心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理解进行了“中国化”的创造。体现了师范课程建设者自觉的专业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了百年师范教育课程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命脉,为今天的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富于启迪的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19.
社会分层、文化传统与高考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是由国家权力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考试评价方式,而是国家实施社会选择、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机制。高考制度改革并非单纯的教育改革问题,而是社会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考高考制度改革的问题不能从单一的立场出发,而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