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学者从司马迁而郦道元而顾炎武,皆重实地调查和田野作业。近世以来,学界少了这番笨工夫,多了从文本到文本的“搬运”技巧,于是,望文生义、想当然的臆测流行了起来。令人后怕的是,讹误流传,贻害后代。江秉福先生能作出“考辩”,固然与他生活在当地有关,更是他有心于“实地调查”的结果,值得我们读而思之。  相似文献   

2.
文学研究中的互文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理论是一种后现代文本观念,它在立足文本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技巧及体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固有联系;各文本之间存在着的平等交流对话关系,导致了对文本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而“影响”研究作为一种传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在研究方法、思路、重点、目的等方面与“互文”研究有很大不同。弄清这种差异与区别,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互文”理论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教育:回到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师生关系为切入点,通过文本分析和实地调查考察了教学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我们发现,“教”与“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状况。因而,本文将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阐明了教育交往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定坤 《学语文》2011,(6):72-73
随着“文本细读”被引人到课程语境中。“文本细读”从一个文艺批评的概念转化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在运用过程中的矛盾问题开始显现。有人提出了“文本细读异形化”的担忧.综观现实教学状况.出现了随意肢解文本的完整性.否认文本确定性的倾向。或是在追求语言分析的科学化道路中,单纯为了分析文本而进入文本。陷入了一个局限于文本的极端。从文本的封闭中解放出来,又要警惕陷入过度解读的陷阱。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批评”文论家布鲁克斯在其名著《精致的瓮》中提出了“悖论”的概念。悖论,英文为Paradox,又译为诡论或吊诡,即文本与生活、文本与文本的矛盾之处,用布鲁克斯的话说就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他说:“可以说,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大同书》的文本出发,通过对康有为苦乐观的梳理,试图理解他将“所欲”等同于“可欲”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诗豪刘禹锡诗文俱佳,他的《陋室铭》只有八十一个字,却颇有历尽跌宕起伏从而“九九归一”的淡定从容。赏词析句,从“有”的维度凝视文本可以细嗅豪情的顽强坚韧;从“比”的角度审视文本可以彰显豪情的充实丰盈;从“无”的高度俯视文本可以察觉豪情的自由自在。这篇不足百字的小短文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身居陋室,心怀天下”的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8.
姚文燮是清初有名的诗注家,他在他著名的《昌谷集注》中采用了一种“以史注诗”的文本解读方法。其实,他的“以史注诗”就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历史文本存在的“情节化操作”印建构来服务于文学文本。其主观意图就是通过史料的解释、发挥来重塑李贺,进而完善自己的价值取向,营建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精神在清初思想的大混乱中赢得一片安身立命之地。姚文燮的“以史注诗”就是力图在历史背景里对文学文本进行挖掘,从而找出所谓的“意义”。他这种极具功利性的行为壅塞了李贺诗歌的审美空间,消解了李贺诗歌的想像层面。  相似文献   

9.
晚年罗兰.巴特不再否定主体、作者,相反他越来越明确地坚持自己的作者主体性,这是因为他不再恐惧暴露自己的“想象物”。他的“想象物”,也就是他的隐秘的性倾向,他的真实的情感,还有他的私生活,属于克里斯蒂娃所说的“符号的”形态。此前的巴特慑于“象征的”律法而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直到晚年他所深爱的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勇敢地站了出来,希望能在新的写作中战胜自己的恐惧。巴特的一生是一个巨大的文本,这个文本充满了矛盾,要想解读巴特,就得从他的“想象物”开始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学,首先是。人”学。文学所关注的,总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语文教材,自然无法撇离“人”的培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充满了“人性”“人情”的美好的文本时,如果长期有意识地放弃主题与情感的分析把握品味,而只从考试需要出发,从汉语知识积累的层面出发,或者从学生的某些狭隘的需求出发来组织教学,那么,他的课堂同样是没有语文味儿的。  相似文献   

11.
北村的世界     
北村的小说,由纯粹的语言实验而转向了“贴近”读者,这种话语的转换,表明了他走出“先锋”,同时侧重于意义的探寻,而在文本的意义世界中,北村的“对立”原则,使他在“拯救”的药方之中增加了“神”的到位,然而,这种“神学”工作,却又使北村的小说丧失了文学的本体意义。本文对北村小说作了一次全面的考察,在北村的世界中,总结了作者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青年批评家、学者藏策的理论新著《超隐喻与话语流变》自今年问世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文学界与学术界的充分肯定.被称作“藏氏理论”。而他所独创的“提喻论”与“超隐喻说”更是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的本质意义在部分中得到体现。这是对雅各布森的相关理论的丰富。“超隐喻说”更具原创性和颠覆性。超隐喻就是超级隐喻或过分隐喻。超隐喻是一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编码.也是一种俗套。其往往是在“天理”与“人事”等项的“超隐喻”中,使“隐喻”变为不容置疑、不可追问的“天理人伦”.这戳到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死穴,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藏策是个自身特点非常鲜明的新锐批评家,他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从一开始就不同以往的传统批评,他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现代语言学、修辞学、符号学等理论十分精通。他的批评即是以这些与当今世界同步的文艺理论为依据的.做到了与西方主流批评方法的“接轨”乃至超越,具有更高程度上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同时.藏策的研究与批评,建立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惟文本。他的批评文章都是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枇评中所存在着的“随意性”和“印象式”。由于藏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以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所以他的批评不仅可以涵盖文学文本,更可以包括图像文本.这在今天以“图像转向”为特征的“读图时代”里,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正因如此,天津作协为藏策举办了批评家个人的研讨会。为批评家个人举行研讨会。这在天津作协还是首次。在10月10日召开的“藏策《超隐喻与话语流变》研讨会”上,天津人民出版社与百花文艺出版社负责人等各界人士出席了会议。天津市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张洪义、著名评论家滕云、夏康达、张春生、法兰西国家PALMES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南开大学教授张智庭、《文学自由谈》主编任芙康、天津作协文学院院长肖克凡、作家王松、龙一等都作出了发言,著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博导赵毅衡教授专门为会议写来了题为《符号学的新面孔》的文章。所以,本期学报编发这组文章,以飨有志于“文艺符号学”研究的学人们.并期促进这方面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用不确定性和空白来说明文本与阅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他说“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末定性”,“空白暗含着文本各不同部分的互相联结”,“空白从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式和文本视点,同时触发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  相似文献   

14.
作文千变万化,究其本质,无非“因”和“果”的关系。作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从“因”到“果”的实现过程或根据“果”推论“因”的过程。作文中的“果”,也即我们写作时想要表达的指向。除典型的议论文之外,“果”不直接出现,而蕴涵在文本中,文本就是“因”。一篇完整的作文我们可称之为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5.
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在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从文本自身到文本之外《影响》都笼罩着某种斗争的紧张情绪。一方面是由文本而引起的讨论。分两个部分:讨论之一是关于编辑事件。具体指文章投到编辑部以后,到发表出来,从题目到内容,编辑部都作了一些改动。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编辑秦兆阳为这次修改作了检讨和解释,讨论的主流倾向是批评编辑的。讨论之二是对文章的“典型环境”、“共性和个性”、“党性”、“人民性”、“阶级性”、“英雄性格”、“正面人物”等等问题提出质疑。在这组讨论中,王蒙作…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是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即“生本对话”)。一旦学生能由此而从文本中积聚“谈资”,那师生间的“言语交往”也就有了生成发展的“基点”。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时间充裕而又层次分明的两次“攻读”,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我们先来看他是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第一次“攻读”的———师:经过几遍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非常好。下面请你们开始默读课文,想想自己从中…  相似文献   

17.
论郭小川20世纪50年代叙事诗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十七”年文学是突出无性的文本的文学,而郭小川却在他50年代的叙事诗中展现了不同的姿态,尤其在《深深的山谷》和《白雪的赞歌》等文本中,大胆的凸现出了女性意识,表现了被那个时代普遍漠视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8.
“沉默”作为一个文论概念,首先应是由马舍雷提出的,他针对的是文本和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强调文本意识形态的隐秘性。“沉默”是由作家设计而成的,也可能是无意而为。“沉默”本身具有否定性质,这是语言本身的有限性所致,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无奈,这势必使文学成为艺术就具有了超语言性。“沉默”以一种无限澄明的存在构建作品存在的样态,它发出的充满感召力的“召唤”吸引着读者与作者进行内在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沉默”要以想象性阅读活动来诠释其内在的美质特征,从而使文本意义呈现无尽的“绵延”之态。“沉默”不是虚无,而是一种有限的遮蔽。  相似文献   

19.
文本的语言是精妙的,也是富有逻辑层次的。从内容上看,是有主有次的。在课堂中,教师总是过于关注对文本关键语段的预设处理,而这种“预设处理”可能与学生的“预设处理”达到心理上的重合,以至于师生在有效时间里在某个角落耽搁时间,冷落了所谓的文本“平淡内容”的现象,无疑是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九月寓言》是张炜最为厚重的一部小说。文章从小说中“工区”与“小村”、“奔跑”与“停吧”、“地瓜”与“大地”等意象切入,阐释文本的内蕴,揭示作家选择的困境。在他面前横亘着一个巨大的矛盾:“现代文明”与“人文关怀”的二元对立。这注定了他要在“寻根”与“无根”的旅途上跋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