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角去研读数学教材如"什么是周长"一课,教材安排了"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有趣的图形一周的长度"两幅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视角去解读教材,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操作材料作为探究对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教师》2015,(1):15-18
张洪菁(河南省安阳市自由路小学):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首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谈谈对周长的字面理解,由此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接下来,通过三只小羊跑步的情境,先指出什么是一周,再揭示长度,明晰什么是周长;在“指一指”环节,安排了指树叶、三角板、身边物体表面的边线,让学生逐步感知周长;在“描一描”...  相似文献   

3.
一、缘起:周长能摸、能描吗?笔者近期去基层学校教学视导,先后观摩了四位教师执教的"周长"一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例3)。四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其中都有一个摸周长、描周长的教学环节:在揭示周长概念之后,先让学生摸周长——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等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描周长——描树叶、长方形等不规则或规则图形的周长。这引发笔者的思考:周长能摸出来吗?能描出来吗?教师采用这个教学环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彰显教学价值的前提是读懂教材.相关课题研究活动的参与,让笔者系统地研究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大知识领域的内容,同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教材编写与运用生成了自己的理解,并以“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设计了五大教学活动:活动一摸周长、活动二描周长、活动三算周长、活动四比周长、活动五总结和作业.这一教学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彰显了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朋友在北京教书,有天邀我去听他的课。课题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周长"。他准备了一些大大的树叶,让学生描画叶子的边线。这种叶子在北方很少见,学生和我一样很好奇。及至让学生做"练一练"的题目时,有的学生对手中的叶子还是恋恋不舍,左看右看。  相似文献   

6.
<正>“认识周长”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的教学内容。周长计算看似简单,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从感知对象看,学生观察图形首先看到的是“面”,感知的是面的大小,对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一周边线”是很难感知的。从度量属性看,周长是封闭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其本质是长度,也是对一维空间的度量,所以周长比面积更抽象。《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图形的周长教学可以借助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第5册的内容,作为新课改后的一节典型课,它成为公开课的宠儿而被反复使用。在多次听课中,我们却发现不少执教老师自己并不明确到底什么是周长,尤其对于边线的认识较为模糊。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中的第一课时。这一内容的教学,有很多经典的课例,但我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将课本主题图的情境改为两只蚂蚁分别绕树叶进行爬行比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构建周长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痕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形成“什么是圆的周长”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感知周长1.初步感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数学王国里的新朋友——周长。你听说过周长吗?猜一猜什么是周长。生:我觉得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  相似文献   

11.
<正>“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概念教学的重要部分,注重让学生体会一周、感悟边线,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灵活计算周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整体视角,以生活情境展开,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探究过程,旨在:一是要让学生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明晰“一周”的含义;二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加深对“封闭”一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周长>正是试图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来构建周长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通过美术课或其他途径对"边线"、"边缘"等理解周长内涵的词也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缘起在教学"什么是面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动手操作,感知概念。通过让学生画树叶,复习周长概念后,再让学生用彩笔给树叶涂颜色,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接着通过比较课本封面与练习本封面、教师和学生手掌,让学生通过形  相似文献   

14.
任存金 《新教师》2023,(10):84-85
<正>一、描一描,在对比中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课始,邓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周长可能跟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并让学生说一说周长可能是物体或图形哪里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学习单中的物体或图形是否有周长,如果有,就在下面的括号里画“√”,再拿出彩笔,把它的周长描出来。(学生作品如图1所示)师:对于树叶的周长,有两种不同的画法,你们赞同谁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圆的周长》教材编写中,现行教材都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先介绍运用“绕”和“滚”直接量圆形周长的方法,再遵照教材编排,出示下面的表格,让学生按表格要求自己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在实验中,对需要测量什么、计算什么非常明确,很容易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种教学的优势非常突出,但其缺陷也很显见。学生对研究周长计算公式的必要性缺乏感受;对研究周长为什么要量直径没有思考;对周长与直径或半径的关系缺乏深入的理解。这种“按图索骥”式的操作不能充分挖掘知…  相似文献   

16.
下面以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什么是周长”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借“体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感悟与理解。一、激活经验,建立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周长”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已然接触过,只是对于周长的理解仅限于浅层的生活感知,没有上升为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展开探究,能够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相似文献   

17.
“听”出来的感觉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的“认识周长”这节课时,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后,拿出了一片树叶,问道:“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究竟有多长,你们有办法吗?  相似文献   

18.
周长,顾名思义,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度”,“周”是前提,“长”是关键。因此,周长既有“形”的概念,研究周长离不开对形的研究;周长又具有度量的特征,是有长度的。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在公式教学之后,周长的计算成了应用公式求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教学《长、正方形周长》有不同的感触和收获。最近一次的教学观摩活动又使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一、灵活处理教材问题1.拓宽周长概念小学数学教材中无周长定义 ,只有一些描述性的叙述。八十年代的教材 ,只说明“用绳子把长方形围一周 ,这一周的长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现在的教材 ,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边长的总和 ,叫做它的周长” ,但从本课的教学地位和学生的后续学习考虑 ,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叫做它的周长” ,虽不十分严密 ,却也有所改进 ,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从实际效果看 ,学生对周…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 在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能沿着某个平面图形的边连贯地描述出它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学生已经会求边线是直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