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目前,国内对教育传播发展的阶段,一般都是依据媒体发展的进程作为标准为划分的,而忽视了影响教育传播的其它因素。教育传播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划分教育传播发展的阶段不能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化和科技水平等因素对教育传播的影响,同时要考虑教育传播内部的各要素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据此,我们将教育传播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渔猎社会教育传播、农牧社会教育传播、工业社会教育传播和信息社会教育传播。  相似文献   

2.
1920年2月,恽代英在武昌领导创办了利群书社。从书社活动内容来看,售书、写书、借书及教育活动便利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实际的影响来看,恽代英本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书社其他成员大都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其影响还辐射到书社之外的许多地区,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了许多骨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推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传播与中国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蒲生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29-32,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省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四川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传播发展阶段划分的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文华 《现代教育技术》2001,11(3):16-19,33
目前 ,国内对教育传播发展的阶段 ,一般都是依据媒体发展的进程为标准来划分的 ,而忽视了影响教育传播的其它因素。教育传播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 ,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划分教育传播发展的阶段不能不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等因素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同时要考虑教育传播内部的各要素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据此 ,我们将教育传播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渔猎社会教育传播、农牧社会教育传播、工业社会教育传播和信息社会教育传播。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关注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说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阐述,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新道路的探索与思考。他在比较中正确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行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目标的坚定信念,有助于他正确解释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而对中国革命面临问题的正确回答,也是使中国革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是新民学会最突出的历史功绩之一。新民学会在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湖南党组织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本文认为: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前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三个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传播、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出现;并据此分析了所谓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论断,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和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本身来说,还是从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特质来说,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都是必要和必须的。当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探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民族地区传播的实现途径,以满足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传播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重大贡献,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早期传播的主要时间.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之进行了本土化,出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之争,导致本土化程度不同,最终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民族的适应力、亲和力、解释力和指导力的差异.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汲取经验与教训,以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适应力、亲和力、解释力和指导力.  相似文献   

12.
中苏论战对中共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论战期间,中共中央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整理发表了对苏共和其他党的批判文章以及相关修正主义者的言论和著作;在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中苏论战情况和中共中央的政策观点。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一二十年代 ,在中国有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和新文化运动 ,从外部环境、经济基础、政治阶级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除了客观的历史条件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追求,如强调人伦关系、追求和谐等与马克思主义当时对生产关系的强调,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等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同时,中国传统的模糊性思维为具有规范性理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问题,既要反对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而偏离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教条主义倾向;也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一概予以否认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在此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既有政治色彩,也有学理之辩,且应以学理讨论为主,政治论战次之。这场争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和传统观点将之归功于政治意识决裂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观点不同,本文恰恰认为,这场争辩的学理性,及其在争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则表明在开放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容易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近代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联系.近代西学传播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深入研究甚至推崇备至,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巴黎和会"期间,近代西学在中国的失落又促使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是通过留学生实现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日本和俄国。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实践意义是形成了一大批革命队伍、革命阵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中国革命有了领导核心,使中国走出了一条革命的道路,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以课堂为传播阵地,开启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以社团为传播平台,增进了进步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以刊物为传播载体,唤起了人民对"改革社会的正确途径"的道路认同;以革命活动为传播场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传播路径从课堂传播、社团传播、刊物传播到革命活动传播的演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式从认知逻辑到实践逻辑的转化。传播效果从情感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到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中具体运用的升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早期的传播过程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从思想启蒙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