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土是全球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稀土功能材料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稀土产业附加值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分析我国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系统谋划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瞄准价值链高端、加快我国稀土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发展我国稀土产业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深入调研与分析江西省稀土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等基础上,就如何整合优化省内外稀土领域的技术力量、全链条布局稀土产业创新资源、强化科技对稀土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争创国家稀土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稀土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稀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包头是稀土之都,稀土资源较为丰富,进一步加快包头稀土产业发展,不仅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同时对全国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现实条件下,加快稀土产业经济发展,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打破贸易壁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了加快发展稀土产业的现实条件,着重从包头比较优势出发,选择稀土产业作为包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世界第一,然而其稀土产业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可持续与高层次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在中国的地区稀土产业中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四川省冕宁县的稀土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对该县的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粗浅建议,做出展望,以求以小见大,尝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地区稀土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尹桦  李琅 《科技广场》2011,(12):47-52
本文阐述了稀土永磁产业的概念、市场细分和特征,分析了国内外稀土永磁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我省稀土永磁产业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包头市稀土产业的现状,运用SWOT方法对包头市稀土产业进行了分析,对包头市稀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4种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对43家稀土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稀土企业发展现状及测度稀土产业服务化程度,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稀土产业服务化转型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基于投入导向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算了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的10个省2000年~2016年间稀土产业的生态效率;并对这些省区进行区域划分,进而分析区域之间的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总体有下降趋势,发展不均衡;各省之间稀土产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在推动稀土产业生态效率水平提高的同时,需要考虑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稀土产业效率水平提升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针对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在现代新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较系统的探索与研究,并对江苏省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发展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稀土永磁材料在风电产业等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董娟  郑明贵  钟昌标 《资源科学》2020,42(8):1551-1565
研究中国稀土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效应对于完善稀土产业政策理论、优化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和实现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中国稀土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基于SBM-DEA四阶段分析方法的财政支持效率评价模型和基于面板FGLS估计方法的影响因素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区分稀土产业链前后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稀土产业的财政支持效率年平均值为1.313,财政支持对65%的稀土上市公司具有“激励效应”,整体达到了财政支持政策设计目标,但仍对35%的稀土上市公司存在“挤出效应”;②稀土产业链前端和后端的财政支持效率年平均值分别为1.145和1.377,后端的财政支持“激励效应”显著大于前端,财政支持有利于推动稀土产业链向后端延伸;③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激励效应”逐渐转为“挤出效应”,专项政策的出台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财政支持效率,但长期效果有限;④财政支持强度与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企业规模对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具有显著正效应。本文深化了财政支持对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效应问题的认识,可为中国稀土产业的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内蒙古稀土产业供给侧改革是一种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服务大格局而必须进行的一场改革。该课题对内蒙古稀土产业供给侧改革内容中专利创新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通过专利创新驱动,优化稀土产业发展路径,补齐短板,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全国唯一以稀土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立足"高新特快",专注谋划稀土这一特色文章,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主动把握整个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的节奏步伐,与大产业、大形势同频共振,实现了从"初级向中高端"的跳跃。如今,在全国稀土产业略显不景气之际,高新区稀土产业发展向好,并铺就了一道亮眼的底色——在种种利好的吸引下,北京、山东、山西、宁波等地的稀土企业纷纷入驻高新区,拉开了稀  相似文献   

13.
前期稀土产业的过度发展最终酿成苦果,我国目前虽然拥有全球30%的稀土资源,但是按人均资源量计算,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以牺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福祉的增长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造成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包钢稀土为例分析了加强公共环境管理对稀土产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稀土研究的现状及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大、品种全、分布广,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重点论述了稀土研究的战略意义;我国稀土工业及研究的现状;国外稀土发展的趋势;我国稀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稀土事业的对策等,并希望中国科学院能为建立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法、访谈法收集供给侧改革下包头稀土产业后端协同创新发展相关资料,并从稀土产业后端发展现状、协同创新绩效评价、路径选择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升后端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不仅稀土资源居世界首位,而且稀土生产量、出口量和应用量均居世界第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稀土资源采选冶领域的发展状况及研究进展等,重点对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四川氟碳铈矿和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3类主要稀土工业资源的冶炼分离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其在稀土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探讨了我国稀土选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稀土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稀土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稀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分析我国稀土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应用为牵引开展系统研发、把高端技术引进作为中外合作的重要条件、加强稀土基础研究等加强我国稀土产业技术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稀土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大气、水、土质污染等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经济转型时期,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整合,稀土产业迫切需要向着绿色、环保、高效生产的方向发展。主要对我国稀土行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近几年稀土行业环保治理与成效,对稀土行业环保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稀土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并作为重要的基础性材料对传统工业等行业有显著的改造和创新。为深层次探析稀土产业中游核心技术的发展情况,本文基于1967—2016年德温特数据库收录的稀土产业中游有关的专利数据,还应用到的方法有统计分析方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国际稀土产业中游专利技术研发进行分析:对时间趋势分析发现整体趋势呈周期性指数增长,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对区域分布分析发现中、日、美三国是推动稀土产业中游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专利申请人分析发现专利在核心申请人中比较集中,而在边缘申请人中比较分散,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绘制专利申请人合作网络分析后发现,合作团体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并且发现国外的公司与机构之间有密切的合作,〖JP2〗中国对稀土应用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晚,各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稀疏,且多为大学和研究所;对热点技术领域分析发现,在图谱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有B01J-023/63、B01D-053/94、B01J-023/10、B01J-037/02等技术领域,且密度较大;分析演进路径出现的专利的强度发现并非全部为核心专利。稀土产业中游应加大核心产业的升级,紧随国际前沿发展趋势,保持技术研发优势,强化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从而促进稀土产业中游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稀土产业专利申请量迅速增长,但向外发展明显不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对外专利申请力度2011年5月10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其中第(十九)条提出:"加快稀土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