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题目给定锐角三角形PBC,PB≠PC.设A、D分别是边PB、PC上的点,连结AC、BD相交于点O.过点O分别作OE⊥AB,OF⊥CD,垂足分别为E、F,线段BC、AD的中点分别为M、N.  相似文献   

2.
一、给定锐角三角形PBC,PB≠PC.设A,D分别是边PB,PC上的点,连接AC,BD,相交于点O.过点O分别作OE⊥AB,OF⊥CD,垂足分别为E,F,线段BC,AD的中点分别为M,N.  相似文献   

3.
2009中国数学奥林匹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一天 1.给定锐角△PBC,PB≠PC.设A、D分别是边PB、PC上的点,联结AC、BD交于点O.过O分别作OE⊥AB于E,OF⊥CD于F,线段BC、AD的中点分别为 M、N.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角形全等可证明线段相等,以及证明与线段相等有关的线段和、差、倍、分等问题;还可证明两角相等,以及证明与两角相等有关的线段平行、线段垂直等问题.例1如图,∠BAC=90°,AB=AC,F是BC上一点,BD⊥AF于D,E为AF延长线上一点,CE⊥AE,求证:DE=AE-CE.证明:∵CE⊥AE,BD⊥AF于D,∴∠AEC=∠BDA=90°.∴∠1=90°-∠3=∠2.在△AEC和△BDA中,∵∠1=∠2,∠AEC=∠BDA,AC=AB,∴△AEC≌△BDA.∴CE=AD.∵DE=AE-AD,∴DE=AE-CE.例2如图,在△ABC中,D是AB的中点,DE∥BC交AC于E,F是BC上的点,BF=DE,求证:DF∥AC.证…  相似文献   

5.
在几何证明中,“三点共线”容易从图形中看出,但如果已知条件中没有明确说明,就不可以在证明中直接使用,以保证证明的严谨性.下面举两个例题说说“三点共线”. 例1 如图1,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E⊥AD于E,OF⊥BC于F.求证:OE=OF. 错证因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A=OC,  相似文献   

6.
根据三角形面积关系得出线段(底、高)关系,是一种较好的解题方法. 例1 如图1,△ABC中,AB=AC,BD是高,P为BC延长线上一点,PE⊥AB,PF⊥AC,垂足分别为E、F.求证:PE=BD PF. 分析:证明线段和差关系的常规思路是截长或补短,可利用全等实现线段的转移;而本题则可由高想  相似文献   

7.
2008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第21题如下: (1)如图1,点O是线段AD的中点,分别以AO和DO为边在线段A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连结AC和BD,相交于点E,连结BC.求∠AEB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初中几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不但是几何证明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也是证明有关线段的和、差倍数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下面介绍初二同学可用的几种方法与思路。方法一:应用全等三角形 1.如果所要求证的两条相等线段分别是两个三角形的边,那么可用方法一。 例1 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P为对角线BD上一点,BQ⊥AP于Q交AC于R.求证:BP=CR。 (提示:只要证明△ABP≌△BCR即可)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几何第三册p .14 4页有这样一道例题 :已知 :如图 1,⊙O1 和⊙O2 外切于点A ,BC是⊙O1 和⊙O2 的公切线 ,B、C为切点 .求证 :AB⊥AC .图 1解题过程不难理解 ,关键在于作出两圆的内公切线 ,下面简证如下 :证明 :过点A作⊙O1 和⊙O2 的内公切线交BC于点O ,因为OB、OA是⊙O1 的切线 ,所以OB =OA .同理OC =OA ,所以OB =OC =OA .即OA =12 BC ,所以AB⊥AC .这个例题的基本特点是△ABC构成了直角三角形 ,我们不妨称△ABC为切点三角形 ,容易证明切点三角形具有如下性质 :( 1)切点三角形是以两圆的公共点…  相似文献   

10.
圆中线段的比例式或等积式的证明,通常是应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交弦定理及推论、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来解决.例1已知,如图1,△ABC是圆O的内接三角形,圆O的直径BD交AC于E.AF⊥BD于F,延长AF交BC于G。求证:AB2=BG·BC.(1993年北京市中考题)分析要证明AB2=BG·BC,只须证这显然是要证明△ABG∽△CBA·由题意知BH是圆O的直径,且AF⊥BD,故连结AH可得∠1=∠D.又∠D=∠C,所以∠C=∠1,并且∠ABG=∠CBA是公共角.于是△ABG∽△CBA结论得进.(证明过程略)例2如图…  相似文献   

11.
证明线段的等积式,常常要根据题目条件和结论的特征,巧妙地构造相似三角形.现举几例. 例1 如图1,已知△ABC中,AB=AC,BD⊥AC,D是垂足,求证:BC~2=2CD·AC.分析1,要证(BC)~=2CD· AC,只需证(BC)/ (AC)=2CD/BC,因为这比例式中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反之,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这两个特征在处理有关线段或角的问题时运用十分广泛,现举例说明.例1如图1,等腰△ABC中,AB=AC,AB BC=13,AB边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求△BCD的周长.分析:要求△BCD的周长,只需求BC CD BD,而由MN是垂直平分线,可知DA=DB,于是△BCD的周长=BC CD BD=BC AC,于是问题获解.解:因为MN是垂直平分线,点D在MN上,所以DA=BD.于是△BCD的周长=BC CD BD=BC AC=13.说明:这里通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相似文献   

13.
<正>解三角形,就是利用三角形的几个元素(三个角和三条边都是三角形的元素)求其他几个元素的过程,在解三角形时经常使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面积公式等定理与公式.下面分析几道解三角形求线段长度的例题,供同学们探究.例1如图1,在△ABC中,AB=AC=5,点D,E分别是线段BC,AC的中点,连接AD,点F在BC上,且BF=3,连接EF,如果AD=3,求EF的长.解析:为什么作:点E是AC的中点,D是BC的中点,AD=3?作法:作辅助线,如图1,过点E作EG⊥BC于点G,以此构建三角形中位线,然后解答.  相似文献   

14.
四边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它既是三角形知识的扩展,又是学好相似形和圆的基础.但在四边形的证题过程中,不少同学都容易犯一个错误——漏证“三点共线”.一、证题过程中漏证“三点共线”例1从菱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分别向各边引垂线,求证连接各垂足的四边形是矩形.已知:如图1,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交于点O,OE⊥AB于点E,OF⊥BC于点F,OG⊥CD于点G,OH⊥DA于点H,依次连结EF、FG、GH和H E,求证:四边形EFGH为矩形.误证:因为BD为菱形ABCD的对角线,所以∠ABD=∠CBD.又因为OE⊥AB,OF⊥BC,由角…  相似文献   

15.
考测点导航 1.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正确、迅速进行平面图形中有关线段的计算和证明。典型题点击一、如图10-9,梯形ABCD中,AD∥BC,∠ABC=90°,对角线AC⊥BD于P点,已知AD:BC=3:4,则BD:AC的值是_______。  相似文献   

16.
<正>初中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形如"SSA"的两个三角形之间边角相等关系的证明,此类题型一般有几种解题思路.本文试通过具体例题加以说明.例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DC>DA,AB=BC,BD平分∠ADC,求证:∠A+∠C=180°.%DC12AB图1分析由题意可得:ABD和CBD中,∠1=∠2,AB=BC,再加上BD=BD,这两个三角形属于SSA型的三角形,这一类三角形中相等线段的证明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例已知:如图1 △ABC中,AB=AC、PE⊥AB.PF⊥AC,BD⊥AC.求证:BD=PE+PF.一、截取法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的和,可在最长线段上截取一条与其中一条较短的线段相等,再证明剩下的线段与另一条线段相等,  相似文献   

18.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说明了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利用这两种关系,可证明若于与线段中点有关的问题.例1 如图1,△ABC中,BD平分∠ABC,AD⊥BD于D,E为Ac的中点.求证:DE//BC.分析由E为AC的中点,若延长AD交BC于F,那么要证DE//BC,则只要证D为AF的中点.这只要证△BDA≌△BDF.∵AD⊥BD,∴∠BDA=∠BDF=90°.∵∠1=∠2,BD=BD,∴∠BDA≌△BDF.  相似文献   

19.
先看下面这个经典双正三角形几何题:如图1所示,点O是线段AD上(不同于A、D)任意一点,分别以AO和DO为边在线段A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连结AC和BD,相交于点E.本题有几个常规的结论:三角形全等:△ODB△OCA,△DOM≌△CON,△OMB≌△ONA.线段相等:DB=AC,OM=ON.角相等:∠BDO=∠ACO,  相似文献   

20.
证明线段的等积式时,应把等积式作适当变形化成比例式,弄清比例式所涉及的线段是否在已知图形中,如不在,则可作相应的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线段的等积式。例1 在△ABC中,AB=AC,BD⊥AC。试说明:BC2=2AC·CD 分析考虑到等积式的倍数2可对BC2=2 AC·CD作如下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