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歆  蔡之国 《东南传播》2022,(1):118-119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愈发生活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生存让老年人成为“前数字时代遗民”,而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出发分析老年人在数字化生存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为老年人实现从“前数字时代遗民”到“数字移民”的转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口结构日益渐“老”,数字生活却面目一“新”。在此背景下,因接入差别、使用差别和知识差别导致的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也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媒介素养不足的数字弱势群体,在疫情突发和数字发展的碰撞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具体探究了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老年群体在信息接收前、中、后先后面临的“三重困境”,从多方主体进行剖析,提出对应的弥合路径,以期助力人口老龄化、社会数字化和疫情常态化的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老年人为代表的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建设数字包容社会的重要问题,然而相关的实证研究却较为缺乏。为此,文章利用一项老年人样本数据(N=593),检验数字素养、数字社会参与及数字反哺对老年人数字获得感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老年人数字素养整体偏低,各维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物理接入技能、信息搜索技能、沟通协作技能、数据安全意识和数字内容创造力;数字时代老年人在宏观层面(政府赋权、公平正义)的获得感高于个人层面(个人情感、资源获取)的获得感;数字素养正向影响老年人数字获得感;数字社会参与在“数字素养—数字获得感”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素养正向调节弱数字素养老年人的获得感,正向调节高数字素养老年人的参与度。应明确尊重老年人主体性地位的数字发展战略,构建个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适老性发展方案,防止老年人获得感钝化及相对剥夺感侵蚀。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质化研究方法,聚焦老年群体的智能手机使用,探析技术赋权下老年人媒介生活的新特征.本文发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在信息、关系、行动等诸多维度和层面赋权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然而,横亘在老年群体面前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同辈互动、社交助推逐渐成为老年人媒介生活的新特征.因此,应该结合日常媒介使用...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发生着从“物”走向“非物”的范式变化,这是韩炳哲对现代信息社会的特征判定;生活中基于物的实在性已经被信息所祛除,由此导致了碎片化、无根基、丧失客体关系等诸多病候。在非物世界的生成过程中,数字媒介发挥了决定性的技术建构作用,数字技术为自身选择和创造了“数码物”这一非物性的物质载体,成为信息世界主导的装置系统并最终实现了世界的“非物化”。理解非物的生活与文化,重点是要从技术应用与社会实践的视角重新理解数字媒介及其创设的社会情境。  相似文献   

6.
在老龄化社会大背景下,老龄化的问题反映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在新闻传播领域即表现为老年数字鸿沟的问题.老年人成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老年数字鸿沟的现象越加凸显.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社会调查法,在数字时代大背景下,从信息通信技术的接入、老年人对待新媒体技术的认知与态度和媒介生态的角度分析了老年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缓解老年数字鸿沟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为农村地区的科学信息反哺路径提供了技术和环境支撑。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子辈会通过“授渔”的“传授式”反哺和“授鱼”的“代理式”反哺,向父辈传播科学信息或技能,帮助农村中老年人规避数字风险,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媒介的去中心化和风险发展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前喻文化”的瓦解,“后喻文化”逐渐崛起。在此过程中,数字反哺的知识差序渐渐被关系差序取代,子辈获取和掌握科学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中老年人选择求助对象的核心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刚  李沁柯 《新闻界》2023,(5):49-60
当前数字技术越来越成为城市生态的基础性架构,带来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等的全面重构,视障者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逐渐摆脱城市空间的“隐身人”角色。数字基础设施系统为视障群体搭建了数字“盲道”和“盲杖”。本文从视障者的感官体验出发,聚焦视障者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出行、信息交流等障碍,将视障者与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协商和交互作为微观分析单元,对交互过程中的感官体验进行深描与呈现。虽然数字“盲道”与“盲杖”尚不完善,但整体上弥补了视障者在出行时的工具缺口与空间限制,以及信息交流中的感知方式和交互内容缺口,疏通因视力差异带来的身与心的“围困”,重塑了视障者的自我主体性与能动性,增强社会融入,同时也在人与技术的交互协商中实现技术系统的升级优化,视障者的数字城市生存已成为一种“在技之在”。  相似文献   

9.
阅读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阅读从符号中获取意义和知识.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网络阅读、数字阅读成为阅读的新趋势.然而“纸质图书消亡论”、“阅读危机”、“国民阅读率走低”等声音也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家庭已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由于“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的诸如经济支持、精神需求、疾病医护、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等为主要特征的困难和需求,因此有建立“空巢老人”档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残障人士、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在平等获取信息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抚平数字鸿沟、打通数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实现信息普惠的关键一环。文章聚焦国内外信息无障碍和包容性数字服务相关研究,分析当前我国信息无障碍数字服务建设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包容性信息服务,帮助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为实现信息普惠和数字公平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数字素养教育的先行者,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权威和有影响力的框架,它的2.2版本于2022年3月发布,对数字素养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了全面更新。本文在系统梳理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欧盟数字素养框架2.2版本“信息与数据素养”“交流与合作”“数字内容创造”“安全”“问题解决”5个素养领域的21个素养的更新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亟需研制全民数字素养框架、关注特殊群体的数字素养提升、加强数字生活中的环保教育、强调数字伦理以防止数字伤害、培育具备数字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别海燕 《编辑之友》2017,(7):33-36,43
当代视觉转向过程中形成的“有图有真相”的表述,成为图像传播的新规约,具有积极的价值判断意义.然而,在互联网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使用群体内部产生了难以弥合的数字鸿沟,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的群体分化对图像传播中“有图有真相”的新规约产生严重冲击.数字鸿沟易于导致对单个图像内容理解的分歧,易于混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图像传播意图,易于助推谣言性质的图像大肆传播,导致图像传播信息舆论场的分化,扰乱了真实信息的图像传播秩序.究其根本原因,追求视觉快感促使图像生产加速而导致图像过剩,图像信息传播不对称,图像难以成为我们在网络空间中视觉经验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熊皇  梁亦昆 《现代传播》2022,(12):38-47
随着社会媒介化与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作为数字弱势群体的老年人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将乡村老年用户这一更为边缘的人群作为关照对象,将其健康信息获取行为与媒介化社会的语境相勾连,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其在线健康信息获取行为模型。乡村老年人的在线健康信息获取受到社会支持、心理感知、个体能力、信息特征与媒介特性五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各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短视频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偶遇”式的信息获取是该群体在当前媒介环境中的新常态,映射出其在媒介化社会中的生存境况。  相似文献   

15.
当前,旧的纸质报纸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在信息获取上的需求,其地位也日渐下降.在这种状态下,数字报纸应运而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简洁、有效的信息服务,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在数字报纸的当前与未来的发展上,其质量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我们解决,数字报纸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已经发展成为制约数字报纸发展的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吴琳琳  杨晨伟 《现代传播》2023,(3):45-50+60
借鉴三重勾连理论,采用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析老年人智能手机媒体使用行为。智能手机作为科技与媒介集合体,能多方面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需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并满足老年人的“面子需要”。健康状况则是影响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文本消费,显示其老年人群体特色,并促使老年人突破传统的交友格局,实现其原有生活交往空间的连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7.
张琴 《青年记者》2017,(5):123-124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是由马克尔基金会的前总裁利奥伊德·莫里赛特提出的,他指出“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广泛参与了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如祝建华给数字鸿沟以操作性定义,即如何测量数字鸿沟.①韦路、张明新认为“第三道数字鸿沟”是“知识获取鸿沟”.②就对“数字鸿沟”的不同理解来看,狭义上把“数字鸿沟”局限于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间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广义上的理解则认为除了互联网之外,还应该包括其他许多信息传播技术,如电话、有线电视、手机等.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广义上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并特指在接近和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信息产品设计不友好、交互障碍大正在影响老年人信息行为的持续意愿,以往研究忽略了用户体验对信息行为持续意愿的影响。为探索老年人数字阅读体验对信息行为持续意愿的影响,基于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构建了老年人移动数字阅读体验影响持续使用意愿发生机理模型。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户体验在新构 建的模型中显著;老年人数字阅读体验显著正向影响期望确认度、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在老年人数字阅读体验和信息行为持续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对全面理解信息行为中的用户体验价值具有理论意义,对开发更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信息产品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图2。表6。参考文献37。  相似文献   

19.
智能化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颠覆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数字化生存成为社会生存的全新状态。而中国社会人口的深度老龄化与过快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并行,生存门槛的提高带来了老年群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使其陷入了数字困境,让老年群体成为了智能媒体时代的“数字难民”。本文从智能媒体时代“数字难民”的生存现状出发,思考“数字难民”在新媒体使用中心理、生活以及主体性方面的困境,借助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分析智能媒体助力“数字难民”群体适应数字化生存的途径和破局之道。本研究提出坚持积极老龄化理念,尊重老年群体的数字权力与数字需求,为其更好数字化生存、融入智能媒体社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早在上个世纪末,尼葛洛庞帝就提出了“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审视我们今天被信息包围的生活,毫无疑问,尼葛洛庞帝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正如他的那句“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①现在,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媒介技术高度繁荣的时代,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信息或数据则成为我们呼吸的空气,须臾难以缺失。一系列数字时代的表征,都在向我们暗示,新时期编辑素养的内涵需要重新丰富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