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流式"高中数学教学是切合新教改,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变,也促使高中数学本真价值的回归."源流式"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意义是让高中数学"返本归源",让学生对数学"探本穷源",进而让学生从数学的"源"与"流"上整体、联系、深刻地把握数学.  相似文献   

2.
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程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做到理论清楚,应用灵活,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觉得数学确实有用,将数学真正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实验课教学的模式有:"软件学习+上机实验"式教学模式和‘小组建模式’教学模式。数学实验中曲线拟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数学实验课程注重将数学实验与数学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数学实验为数学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从目标、内容到教法进行全新改革,<课程标准>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式-应用与拓展"这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模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应当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展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突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今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和一线教学实践领域,"问题解决"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联想思维作为沟通数学对象和有关知识间相互联系的载体,在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应用联想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完成适量的练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数学新知识,还有助于他们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综合性练习题、多选择性练习题、"反问题"性练习题和对比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建立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而发挥习题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6.
高中数学中有些问题间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找到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思考知识与技能所蕴含的数学本质,通过直观想象,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规律,让问题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7.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问题。"这句话就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联系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设计教学活动,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会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干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情感中,挖掘教学本身的兴趣因素,把数学学习与学生性格特点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转化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渴望去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保护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无趣"变"有趣",培养"乐趣",促进"志趣"的形成,让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9.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1.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也要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及由其他学科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数学是人们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教学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学习中寻求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和方式.从而体验生活和数学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只有把数学教得"有趣"才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开展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愉快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数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口算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们以口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们数学思维,发展学生们数学能力的第一关.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以"三化",即口算教学的直观化、合作化、变式化入手,就如何激活小学课堂中的口算教学,让口算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法宝".  相似文献   

12.
设计"一题多式"的开放性复习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思考性、探索性、挑战性的学习中,知识得到系统化,思维得到锤炼,能力得到培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一、设计一题多问,培养问题意识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一道习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相似文献   

14.
2011版《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新理念,因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于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教学理念.具体教学方法和体会有如下几点: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  相似文献   

15.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6.
1.引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即通常所说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数学又是以问题为主角的,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情境式教学强调教学的形象性,可见可闻可感,让学生身心融入到课堂环境中,产生真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点跟数学学科的性质相通,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可将情境式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概念教学一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学习达到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是每个数学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西方学者在总结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将这一策略用于数学概念教学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这与当下流行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效.这里所讲的"问题导学"模式是指联系一定教学目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借助生活中已有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呢?  相似文献   

19.
联想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和相互间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是将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思考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的条件、结论的结构特征,引发学生联想,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模块之间适时、灵活地转换,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的同时深刻体味数学知识广泛与普遍的联系、和谐与辩证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近数学过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何真正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相互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习数学中了解生活,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拓展数学的应用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