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读写》2013,(4):17-17
苍,草色,即翠绿色,一引申为泛指草木色,如“苍松”、“苍山”。 沧,本义为“水之寒冷”,如“沧沧凉凉”(《列子·汤问》);后假借为形容海水的青绿色(即蓝色),所以常用以形容海,“沧海”即大海。  相似文献   

2.
由于"好"引申为泛指一切东西"好",又因为东西好,人就喜欢、喜爱,因此"好"又引申为"喜欢、喜爱"的意思,当动词用。不过这时的"好"要破读,即读为hào。如《诗经·小雅·彤弓》:"我有嘉宾,中心好之。""中心好  相似文献   

3.
是“籍贯”还是“藉贯”,许多人模糊不清,常常写错。其实,关键还是对“藉”与“籍”两字辨别不清。那么,这两个字到底有何区别呢?我们先从造字法上来考察一下两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上明确指出:藉,形声字,“从 ,耤(jí)声”,本义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首,三四句为“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对“秋草萋已绿”的诠释,有影响者大致有以下几家: 隋树森先生《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引陈柱注曰:“萋,通作凄,秋草凄已绿,则绿意已凄。其绿不可久矣。” 马茂元先生,《古诗十九首探索》(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释曰,“萋,通做凄……  相似文献   

5.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  相似文献   

6.
乐书     
正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7.
在去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选有苏教版教材初中第四册的阅读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五个小句(这一段文字为:"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要求考生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其中有一句"弗  相似文献   

8.
正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其祖籍山西,后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他的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著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相似文献   

9.
正何谓教师?《新华字典》作了如下解释:"教"即传授、指导、教诲之意;"师"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引申为榜样之意。综合二字的含义,我认为,所谓教师就是指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同时融合教诲、指导、榜样之作用的人。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导做人,因此,师德是教育之魂,师能是发展之本。具体来说,一位良师既要有为人师表、敬业乐业、关爱学生、勤廉执教  相似文献   

10.
张秀清 《天中学刊》2012,27(4):95-97
唐五代时期的"幸"可以作关联词"既"讲;"终",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好"可假借为量词"斛";"切藉"中"切"通"且","藉"即"籍",指项籍。  相似文献   

11.
<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前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后有"无丝竹之乱耳"。既有琴,又岂能全无乱耳之音呢?原来,所谓"素琴",是指没有弦和徽(标记音位的13个圆形标志,多由螺钿、贝壳制成,镶嵌在琴面上)的琴,有名无实,并不能弹奏。抚弄这样的琴,是不通音律的文人的一种雅趣。据《晋书.隐逸传.陶潜》记载,陶潜"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相似文献   

12.
乐书     
宗璞 《中文自修》2011,(Z1):64-65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  相似文献   

13.
一、“枯草”如何“萋萋”? 《新民晚报》1999年6月24日《普希金与皇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空旷的公园里已没有一人。湖水结了冰,四周枯草萋萋,树林里落满了橡子与松果。”“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天的草蓬勃生长,用“萋萋”来形容是十分恰  相似文献   

14.
通假字概说     
通假字是假借字的一种,是指本有其字的假借。段玉裁分析假借字有这样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说文解字叙注》)段玉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王引之在论及通假字时,也注意把它同本无其字的假借区别开来。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此为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经义述闻》卷三十二)因此,通假字也习称假借字或借字。  相似文献   

15.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  相似文献   

16.
四、假借造字法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造字法,即将汉字作为音化符号使用,通过借用已有文字"依声托事"或"转声托事"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的一种造字方法。(一)"依声托事",即借用已有的同音字来表示某些有音无字的词。多为一音多义字.例如:"丘"字,读为 qiǖ《广韵》去鸠切,本是"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说文》)的象形字.而在《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句中,"丘"指坟墓;在《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句中,"丘"指废墟;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句中,"丘"指邑里;在《孙子·作战》"丘牛大车,十去其六"句中,"丘"指大;在《汉书·息夫躬  相似文献   

17.
乐书     
宗璞 《初中生之友》2012,(Z4):34-35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  相似文献   

18.
王彤 《同学少年》2009,(11):52-52
"春秋"即"历史"。在商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后来才增加冬夏而成为四季。所以,人们就用"春秋"指一年,后又引申为历史。《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传说《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所以战国后期,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一起被定为"儒家六经"。  相似文献   

19.
蒹葭     
《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①,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①"萋萋",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作"凄凄"。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有许多近义词,它们可以构成一组,但在释义和使用上有不同之处。"征、伐、侵、袭、讨、攻"这六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军事术语,虽都指军事上的进攻,但在意义、用法和感情色彩上却有细微差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区分。1."征",从"彳""正"声,声兼义。《说文·辵部》:"征,正行也。"此为其本义。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帝王巡行是一种"正行",故用"征"。后引申为远行。如陶潜《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又引申为征战,褒义词,强调施事和受事双方身份与地位的不同,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敌国不相征也。"《尚书·胤征》:"奉辞伐罪曰征。"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用为进攻,一般指长距离的攻伐。《资治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