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两处注释提出了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2.
邢雯芝 《现代语文》2006,(11):111-11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丈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3.
褒禅山今昔     
名闻全国的褒禅山,坐落在安徽含山县城东北十五里环峰镇华阳行政村境内。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王安石回乡探亲,率其弟、友四人游览了途中必经的褒禅山,因故不能尽兴,数月后仍不能释怀,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以事喻理,促后学自勉。此文解放前后被我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选入学语文课本至今未曾删减。  相似文献   

4.
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当读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时,心中颇有感触。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在十余年的教书生涯中,也发现了一些"何可胜道也哉"的不该发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唯一的一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是年王安石33岁,任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庆)通判。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治学如登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外物的帮助,才能达到目的。经过几年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可尝试一下“借物”。  相似文献   

7.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王安石和他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等一起游览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北面的褒禅山,写了《游褒禅山记》一文。他在文中抒发了自己游山后的感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段话的表层意思是说要登山观赏到奇丽的风光一定要有志向,深层意思则是只有不畏险阻,知难而进,才能攀登知识或事业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散文名篇,以其文质兼美的特点备受后世推崇,也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保留篇目,但是现行的人教普通版教材的注解却引来了人们的诸多质疑,其中尤以对“庐冢”的质疑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9.
10.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中语文)一文注解"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时,将"卒葬之"三字解释为"死后葬在那里",可见教材将"卒"解释为"死"。但是凤凰出版集团出版的《王安石集》(2006年),却将"卒"解释为"最终"。远方出版社《唐宋名家古文精选》(2005年)将"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翻译为:  相似文献   

11.
12.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虽然因为多种客观因素,他的变法失败了,但他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光芒夺目,极为可贵。他在《游褒禅山记》这一名篇中提出了  相似文献   

13.
侯天宇 《现代语文》2010,(7):113-114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焉。” 王安石来到褒禅山,游了华刚洞,不过玩得不尽兴。为什么呢?因为华阳洞里的景观虽美,并且越往里走所见越奇,但洞里光线暗,温度低,路难行,越往里走越难走。于是与他同行的四个人中,有人心生懈怠,说:“再不出去,  相似文献   

14.
游华阳洞     
徐斌 《教育文汇》2011,(5):62-62
安徽和县和含山县交界处有褒禅山,树石环抱,风景如画。山中有华阳洞,奇险幽静,怪石嶙峋。北宋元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游览此山此洞,写下著名的《游褒禅山记》。之后,华阳洞一举成名,访者多年不绝。如今,华阳洞部分开发,前洞后洞业已贯通,假日游人如织。  相似文献   

15.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两篇文章出自北宋时期的两大文豪之手。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文章魁首.他们二人同时并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内。他们在当时留下的这两篇不朽杰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两颗闪亮的明珠。  相似文献   

16.
“记”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记”占了很重的份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山水游记,又有亭台楼记,还有杂记;从时代上看,有魏晋的、唐宋的、明清的,含盖了“记”从肇始到走向成熟,直至繁荣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从所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来看,笔者以为《游褒禅山记》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山水游记“章法”的极好范本。如果能教好《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那么对于整个初、高中“记”的教学来说则具有沟通既往,开启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因事明理的文章,理由事发,事为理叙。它讲究事与理、叙与议的浑然一体,不着斧痕。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正是这样的一篇妙文。作者在简明平实的叙事中为议论巧设埋伏,看似闲笔处却尽显匠心,真正做到了事理、叙议的  相似文献   

18.
一.重读经典 挖掘新意 《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经典。其中前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代表作。创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杂记》选择了以下几篇杂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苏洵的《木假山记》、曾巩的《墨池记》、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这几篇杂记“从所记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专题导言),各类教参对每篇文章的微言大义都进行了深度挖掘,却很少从整个专题的角度进行阐释。笔者在通览这几篇传世之作后,感觉有一股浓浓的“爱”的热流在每篇文章内潜行暗涌。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教材注为:“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这样的注解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