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字本义:从山岩或峭壁上飞溅而下的山泉。甲骨文■像峭壁■上落下的液滴■。有的甲骨文■像崎岖凹凸的岩壁■两边液体向下流泻飞溅■的样子。有的甲骨文■像山涧■。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崎岖岩壁的形象■淡化为流动的曲线■。  相似文献   

2.
咬文嚼字     
<正>走会意字,《说文解字》:"走,趋也。从天止。天止者,屈也。"上下结构部首:走总笔画:7以"走"为义符所衍生的常用字速度大比拼步、走、奔甲骨文的步■乍眼看去像是路上挤满了车马与行人,其实是四通八达的道路■上,有向南北■和东西■方向移动的脚。不过步字核心在脚不在路,从简化字形■上就能看出来,它们一个省了两只脚,一个进一步省了大路。行走嘛,有两只脚就够了。只是两只脚交替迈进,速度有限,快不起来。  相似文献   

3.
字源解说马,甲骨文■是长脸、大眼、鬃毛飞扬、长尾有蹄的动物形象。有的甲骨文■用大眼■借代口、眼、耳构成的头部■。造字本义:善跑的力畜。说文解字马马,一种会昂首嘶鸣的动物,勇武无比。因此,"马"字的字形像马头、马鬃、马尾、四足的造型。所有与马相关的字,都采用"马"作偏旁。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中的"车"字,有的字形上下分离为二,如■,本文运用歪曲透视法,并结合考古所出土的古代车辆实物证据,对字形中的上部分试做新的探讨,认为字形并非分化的结果,■中的■为衡,■为轭,■则为连接衡与轭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是一个斑斓的线条世界。揭示甲骨文神秘的"艺术母题"——形式,必须从字形入手,对字形拆分比较,找出其线条特点。从艺术形式学和艺术类型学的角度思考,并采取方向与形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线条进行分类:甲骨文具有直线、弧线、曲线、折线、封闭性线条和点等六大线条类别,每大类线条又按方向派生出若干小类。  相似文献   

6.
大麦地岩画是由这一区域的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和部落创作的图形符号系统。从大麦地岩画中筛选屡屡出现的“■”“■”“■”这三种典型图形符号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符号具有和甲骨文相同的象形、指事的功能。因此将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运用于岩画研究中,对典型岩画图形符号与甲骨文字形进行相似性识别,可以突破传统释义的局限性,给岩画的释义提供新的媒介,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以往被释作"阜"的字,主要有■等四种形体。关于"阜"字的解说,或以为象土山,如《说文解字·阜部》:"■,大陆,山无石者。象形。凡阜之属皆从阜。■,古文。"段注:"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首象其高,下象其三成也。"现代学者或以为象阶级类建筑,如徐中舒(1989:1507-1508):"古代穴居,于竖穴侧壁挖有■形之脚窝以便出入登降。甲骨文自字作■等形,正象脚窝之形,作■者乃其省体。"此外李孝定(1965:4129):"■■象山之阪级峻峭崚嶒。"此显然糅合二者为说。结合字形与甲骨文用例,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都不全面。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有成熟体系的汉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甲骨文构形,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殷商社会面貌。"姓"、"妻"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明确地反映出殷商社会群婚、抢婚的习俗,"葬"、"官"等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客观地体现了殷商社会天葬、船棺葬的习俗。这些婚丧礼仪是先民生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神奇汉字     
<正>"母"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朝左跪坐着哺乳的女人。"母"本来的意思是母亲,后泛指女性长辈,又引申指雌性或根源。"分"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外面是个"八"字,中间是一把刀,意思是用刀把一件物体剖开。它本来的意思就是分开、分离。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20,(4):51-60
甲骨文"徝"字从"彳""直"声,表巡行义,为本字用法;传世文献中这一用法或假借"陟"字。"德"字从"心","徝"声,其正字本作"徳",西周早期金文已见,"德"为其俗讹体,产生于东汉;恩德、道德为其本义,训"升"为假借用法,训"升"这一用法的本字或为"陟"。"惪"为"德"省"彳"的省简异体。先秦时期"德""惪"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代与地域互补性,战国时期■字形的使用大致具有地域互补性。疑"直"所从的■或与臬、圭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度较高的文字,其中很多字形 (部件) 都表示所形容物体的形状。因其刻写的特殊书写方式,导致书写的形体有限,有时一个形体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其中 “□”在甲骨文中较为常见,可以单独成字也可以作为合体字的部件,且代表意思相当繁多。这给甲骨文的考释带来了困难,文章对已经公认考释准确的甲骨文中包含的 “□”形部件进行归类、总结规律,以便更好的认识甲骨文字,对将来新的考释工作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学研究》2015,(3):32-49
<正>"疾"字的由来■甲骨文■像人■被箭矢■射中。造字本义:中箭受伤,卧床休养。疾病的"疾"字,本义就是受伤,泛指疾病,古代人以弓箭为战斗的主要武器,所以人们常会被弓箭所伤。  相似文献   

14.
释“譱”     
甲骨文一读为"譱(善)"之字,字形繁多、构形复杂。该字形可分为三释,一释为"羱"之象形初文,二释为加注声符而成为形声字之"羱",三释为"譱"之初文。其中形声字形之"羱"的声符省变脱落,演变为金文从羊誩声,而成为今天的"譱(善)"字;甲骨文"譱"为"膳"之本字,本义为准备膳食。"譱"在卜辞主要用作助动词,大体相当于"能"。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有一个从厂从言的■字,前辈学者或认为它是后世之“瘖”字,义为哑;或认为它是舌字的别体。然而,从甲骨文字形及语境看,这种解释无法做到文从字顺。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该字应释读为“颌”字:从甲骨文语境分析,该字是人体部位之名;分析该字所从的两个偏旁,一个是《说文》之偏旁“厂”(为“山石之厓岩”之字义引申),另一个是“言”;从厂从言的会意指向人类发言或发音的相关身体部位,即人的上颌部位,故该字应释读为“颌”。  相似文献   

16.
字是一个象形字。早期的字形突出了大象长长的鼻子和宽厚的身躯。我国中原地区古代气候温暖,曾经产象。象象。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早期图画文字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形象,显然是一只人手正在指挥驯化了的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的样子。字的本义是“作”。为 甲骨文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楷书 (繁体) (简体)“象”和“为”@李乐毅  相似文献   

17.
出版物中,"九州"误为"九洲","五洲"误为"五州",是常有的事。漫步街头,九洲商厦、九洲餐厅、九洲公司,更是随处可见。甚至有一家出版社,曾以"九洲"命名。可见,州、洲不分已成为汉字运用中的高频差错。"州"是象形字,字形由一个"川"字和三个小点组成。"川"字代表水;三个小点在甲骨文、金文中本是一个小圈,到小篆中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备"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盛放箭矢的器具。甲骨文的"备",中间是一支箭的形状,下方是个容器,合起来就是将弓箭收放在这个容器之中,表示早已做好了准备。金文的字形和甲骨文相近。小篆的"备",字形发生了讹变。楷书的"备",又在小篆的基础上,在字形的左边加了人字旁。"备"后来引申为警戒、警  相似文献   

20.
字 神奇汉字     
<正>"养"的甲骨文字形,左上是只羊,右下是只手,手里拿着一根鞭子,表示手持牧鞭在放羊。"养"本来的意思是牧羊,后来引申出生养、培养、抚养的意思。"孝"的金文字形,上面是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下面是一个小孩。老人的手按在小孩的头上,小孩用头扶着老人行走,这不就是孝吗?所以,"孝"本来的意思是孝顺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