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尊师"的制度化是精英儒士(师)、统治者及民众三类行动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互动并形成典型化的、相互接纳的习惯性行动的产物。其中精英儒士(师)对"道"(知识)的垄断及践行是其获得尊敬的合法性基础;科举考试则使"尊师"获得制度性基础和功利性色彩。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就当前如何重塑"尊师"氛围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龙神崇拜是指将龙作为神灵来加以崇拜,通过对龙神的祭献,使之为人类造福。武当山五龙宫的兴起,与历史上祭祀五龙以求雨的习俗有密切关系,武当道教崇奉的五龙神有人格化的特点,龙神崇拜赋予了五龙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神秘的道教色彩。  相似文献   

4.
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对外最直观的展示,是代表了一个民族自身形象与特征,是民族内涵最好的诠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却因一定的历史原因失去自己民族服饰.而近些年来在恢复弘扬传统"汉服"的过程中,确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近年来兴起的"唐装",其在某种意义上已被世人误认为是汉族传统服饰或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服饰.而作为汉族传统服饰的"汉服"人们却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5.
龙是古代白族民间传说中最受崇拜的神灵之一.龙之所以在白族口头文学中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这是因为龙不仅是白族传说中单纯的神话的传说,而且是根据社会生活和斗争的愿望,表达对邪恶的仇视与鄙弃,对善良、美好、和平的憧憬;因此,透过龙的传说、可以折射出白族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活动项目之一,它不仅为古老文明的一种象征,而且往往与传统节日、杰出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在解释这一活动起源的民间传说中,其主题意义无不表现在颂扬那些为邦国大业、民众利益奋斗而献身的民族代表人物,如传说中的屈原、勾践、金角老龙等形象。此外,在绝大多数解释“龙舟竞渡”起源的传说中,大多有龙的形象出现,而且从民众中显露出来的对龙的心态又与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因而,追溯源头,“龙舟竞渡”显然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在《神话与诗·端午考》中提出,“龙舟竞渡”原是信仰龙图腾民族  相似文献   

7.
热贡"六月会"是青藏高原古老苯教文化的遗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逐渐演变成大型血祭娱神祭祀活动。热贡藏族以活态、丰富的祭祀仪式,向当地的自然神灵——龙神诉说心愿、祈求风调雨顺、村落安康。延续至今的"六月会",集中反映了藏族古老的龙神信仰,积极地推动了藏族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唐代兴起的兴庆宫五龙神祭祀是五龙信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此,祭祀五龙神被纳入国家正祀之中。祭祀五龙神的祭仪主要以《周礼》中祭群小祀的标准制定,其祭仪和祝文内容反映出了以青龙神为主、其余四神龙为辅的五龙信仰。祀龙活动的开展也推动了唐代与"龙"相关的乐舞及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9.
傅建东 《文教资料》2013,(16):143-146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国人一直自许为"龙的传人",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与龙文化一脉相承的龙舟竞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龙舟竞渡在我国或华人居住地是较为风行的一项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表现形式[1]。龙舟竞渡是我国民间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应是当今高校的职责之一。"校地合作"模式为高校龙舟特色课程体系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育研究者一直聚焦于儒家经典,从中寻求教育观念传统,并以此作为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起点,底层乡村民众的教育观念传统被遮蔽。通过对苏北M村进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该村民众"务实求验"的思维逻辑被发掘。这主导着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构成了乡村教育观念的另一种"传统"。此独特"传统"的发现突破了乡村教育观念研究的精英视角,使认识中国教育观念传统的整体和描述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全景具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传统建筑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中独异的空间形象,抗衡着失忆的历史,传达着作家的现代危机意识,呈现出丰富的生命形态,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多个层面上展示出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外迁徙、播散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对于五四"反传统"的合法性以及是否造成"文化断裂"的问题,学界始终众说纷纭,理解五四的深层精神,需回到历史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新时期对五四"新传统"的传承影响等分析,重审五四"新传统"与五四"反传统"问题。作为传统文化史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五四都不应该被看轻,或者回避,正确认识五四新传统,有利于重构当代民族文化传统的重任,且推动着五四研究往更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于昊燕在其论文《白族民间文学中龙女形象地域性解析》中指出,白族是一个爱龙崇龙的民族,在白族民间文学中,龙故事占有重要地位,以龙王的女儿即龙女(龙公主)为主人公的故事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代表性的龙女故事30则左右,多流传于洱源、大理、鹤庆、剑川、云龙、弥渡、兰坪等白族聚集地区。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比喻成"精神基因",这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把中华传统文化看成是"精神基因"虽然是一种形象比喻或隐喻,但具有合理性:"精神基因"观点的合理性根植于基因本身的特性;"精神基因"说具有很好的解释性;"精神基因"说更好地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应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的观点,主动、自觉、开放、创造性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功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5.
惧龙,原龙初现 人类学家埃利奥特·史密斯研究了各大文明的龙神话之后,推断说,世界各地的龙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变种。我们不妨称之为"原龙"。原龙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国,然后扩散到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希腊、希伯来等古文明,并且不断变异、进化。  相似文献   

16.
<正>在现代中国民间,凡是过年过节,或者平时遇着喜庆大事,除了习惯放鞭炮和饮酒外,往往聚众舞狮舞龙,赛龙舟,以示庆祝。自古以来,不仅帝王自称"真龙天子",独享龙权龙威,而且广大农民建龙王庙祭拜龙王以求风调雨顺。老百姓每人都有一个生肖属像,其中一个是"龙"。而平日里百姓将望子读书成才和"有出息"说成是"望子成龙",这是由来已久的成语,妇孺皆知。这些都是"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深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起点,"十七年"诗歌这种与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关系从建国初期便初见端倪且愈演愈烈。这种诗歌形式的出现,即是诗歌继承传统的结果,也是时代环境下的历史必然。文章分析了"十七年"诗歌发展蕴藏的内部传统与外部传统。  相似文献   

18.
洪辅国 《考试周刊》2012,(92):113-114
白族传统体育承载了悠久灿烂的白族文化,在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形成了鲜明的白族特色,融娱乐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对场地条件和器材要求不高,适用范围广且简单易学等优点。将其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体系,可以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理地区中小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既是现代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很好补充.又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白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白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着进步和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①本文论述的是白-汉兼通型双语现象,是白语和汉语的双语教育,其中它括了双语言、双文化教育内容,是在白族地区实行多元文化教育及保存和发扬白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白语不仅是白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主要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点石斋画报》既广泛报道宣传各类遇"龙"奇闻,又描绘塑造多元的"龙"形象,不仅折射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历史面相,反映了龙文化与晚清社会变迁的密切联系,而且深刻透视出嬗变时代下新旧思想并存、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