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谪仙"称号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来到长安,遇见贺知章。贺知章读到他的《蜀道难》,人为赞赏,称他为“谪仙”。从此,“谪仙”称号就与李白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这时诗人已经离开长安,在山东一带游历了一年多,出于对祖国名山胜水的向往和对仙风道骨的追求,他将南下吴越去漫游。这首诗就是离开山东去江浙之前写给驻留此地朋友的。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李白早年具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他不屑科举进士而傲啸山林、仗剑漫游,交结四方名士,企望一举达到“为辅弼”的目的。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引荐,玄宗数诏示李白,宣他进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故事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人称“诗仙”李白的鼻子有点高 ,两眼深凹 ,炯炯有神 ,有点像外国人。有人认为李白可能是犹太人的后裔。他自称是“陇西布衣” ,即西北地区的普通老百姓。李白的性格有两大特征 :一是好饮酒 ,他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在饮酒后醉态中创作的。二是为人心高气傲 ,不论你做多大的官 ,他都敢瞧你不起。李白是个天才人物 ,才华横溢 ,他 1 0岁时就熟读了中国的古籍 ,他喜好剑术 ,爱打抱不平 ,从小很有抱负 ,对钱财并不看重 ,还乐于向贫苦的人施舍。唐朝天宝年间 (公元71 3年 ) ,李白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 ,遇到当时著名的诗人贺知…  相似文献   

4.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是李白写的一首景丽情浓,触景抒怀的五言律诗。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说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八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注》说天宝十二年秋作。虽说法不一,但都肯定是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时的作品。天宝元年,“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  相似文献   

5.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6.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秋天,李白突然接到一位普通村人的来信,邀约他去游览一个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地方。李白兴致勃勃地跑去后,才知道所谓“十里桃花”,不过是一个水潭的名字,“万家”,不过是酒店主人的姓。李白上了大当却没有后悔,团为写信的汪伦那好客的热情感动了他。清代袁枚的《随圆诗话》里清楚地记载着这则故事:  相似文献   

7.
肖科 《语文知识》2001,(10):41-44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这是徐迟的美文《黄山记》中一段别致的文字。对划线部分,一般情况下的表述会是先将“这个诗人”的姓名写出来:“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来到。他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也  相似文献   

8.
李白与酒     
李白与酒的轶闻趣事,民间流传甚广。人们称誉其为“醉仙”,“醉圣”,称其诗为“醉书”,连他的真迹,也被称之为“醉墨”。在《李太白全集》中,涉及到酒的诗歌近200余首。这部分诗歌记下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愤怒和反抗,是现实生活的其实投影。李白在天宝初年入长安,成为他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这也使他的创作出现重大的转机,青年时代的李白渴望建立不朽功业,其诗常有这种豪情的抒发:“……屈平词赋悬日月,  相似文献   

9.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还”是“返回”的意思,但如果不了解写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李白的生活经历,便会对这个“还”字的含义解释不清。游国恩等同志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庐山屏风叠,密切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璘暗怀与他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  相似文献   

10.
陈璐 《青海教育》2006,(3):24-25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位诗人能够超越李白的“仙”气。自从天宝初年李白二入长安与贺知章期遇得“谪仙人”的称呼之后,“仙”就始终与李白联系在一起。在王琦集注的《李太白全集》中所记录的千余首诗中,涉及游仙的诗作就有近百首之多。而李白的谪仙气质不是一种表象或符号,他内在的个性品质和特殊的审美坚持决定了他的诗歌走向,也因此建构起了他的桀骜不羁的自由王国。一、个性气质的丰富诠释执着、洒脱、狂傲、孤放是李白独具魅力的个性气质。他有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则表现为对理想政…  相似文献   

11.
天宝三载,李白被玄宗视为“非廊庙器”从长安逐出,政治上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他“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怀着无比怨愤的心情决计遁入方外,寄情山水,无聊地度过了七个春秋。天宝十载,他终于按捺不住报国壮怀的复苏,意欲弃文从军,到边塞去为国效命疆场。可是,当他到了当时“天子非常赐颜色”的安禄山所镇守的幽州,却发现安禄山正在大肆招兵买马,准备暴乱。他立刻返回河南,欲向朝廷陈述真相,但听人说,安禄山正深得玄宗宠信,凡弹动安禄山者,不但无尺寸之功,反有杀身之祸。李白忧心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在李白的出仕问题上,都一致认为:诗人李白一生中只有两次出仕,那就是天宝元年(741)被召入京,任供奉翰林的长安三年和天宝十四载(755)参加永王璘幕府而获罪入狱、流放夜郎。据近来发现和考证,我们认为: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蜀前的青少年时代,在其家乡彰明县尚有一次出仕,这就是诗人李白的首次出仕。  相似文献   

13.
李炳荣 《学语文》2005,(3):2-32,29
盾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见卷首)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天宝五载(公元七四六年),杜甫和李白在山东石门(今曲阜县东北)分手后,便结束了他“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南北漫游生活,而步上了社会现实的严峻的道路。来到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满心希望能在政治上找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天宝六载(公元七四七年),杜甫三十六岁时,恰逢唐玄宗下诏“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他便参加了这次特科考试。但是,因宰相李林甫的忌刻,从中作梗,“恐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建言:  相似文献   

15.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诗人,又善草书。常常在醉后号呼狂走,达到入神入迷的境地才突自下笔;有时以头濡墨而书,时人呼他为“张颠”。他的草书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在当时享有“三绝”  相似文献   

16.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悉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这是徐迟的美文《黄山记》中一段别致的文字。对划线部分,一般情况下的表述会是先将“这个诗人”姓名写出来:“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来到。他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也不愁。他的脚步也不会被险阻山道挡住。”而徐迟先生却先故意不告诉你此人是谁,只说此人比猿猴还善于攀登,他也不畏险阻山道;直到最后,才抖“包袱”交代出:“他是李白。”这种避免正说的平直之弊,力求在有限的文字中营造出一种意直语曲美学效果的体物叙事模式,我们谓之“后交代”。平铺直叙、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照李白天宝初年的生活经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了整合分析,认为李白所写的梦境,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是李白寻求自我解脱和心灵净化的过程,是李白完成了一次心灵突围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李白和杜甫是两颗光照唐代诗坛的灿烂巨星,他们创作的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形成了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更为文学史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页。一、巨星初会天宝三年暮春时节,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漫游来到东都洛阳。此时杜甫已在洛阳游历两三年了。对于李白,杜甫渴慕已久,早想和他认识,如今听说李白到了洛阳,禁不住心中暗喜。在出席洛阳人士招待李白的宴会时,杜甫看到李白气宇轩昂,举止潇洒,虽仙风道骨,却和蔼可亲。李白见到刺史县令布衣之士,一一拱手,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9.
李白梦笔生花的事,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李白小时候忽然梦见笔头生花,不久他便诗书皆通,成了名闻天下的才子。不过,“梦笔”并不是李白的专利,在他之前初唐有名的文人李峤也曾“梦人遗(wèi)双笔,自是有文辞”,他十五岁就精通五经,二十岁就考中进士,极富才思。比他们更早的,则有江淹的五色笔之梦。江淹在南朝的宋、齐、梁都当过官,小赋和五言诗都写得很好,他“梦笔”的过程最为复杂,而且有头有尾,说是他小时候梦见神人授给他五色笔,从此“文藻日新”,怎么写怎么漂亮。可是到了晚年,忽然梦里来了一个人自称郭璞(东晋大学者、文学…  相似文献   

20.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天宝三年(744)春末夏初,两人相会于洛阳,之后又到汴州、大梁、宋中和鲁郡一带游历,很快活地度过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深似海的生活,被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十二、三年间又相见于长安。这不仅为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所推断,而且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也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