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等腰三角形问题和直角三角形问题是二次函数探究中常见的两类问题,如何快速正确的解决这两类问题,笔者在解题实践中发现,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公式模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A(x_1,y_1),B(x_2,y_2).则A、B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为  相似文献   

2.
第九章 空间解析几何 1. 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了解坐标轴上的点及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的特殊表示,掌握两点A(x_1,y_1,Z_1)、B(x_2,y_2,Z_2)间的距离公式:会表示三个坐标平面及三条坐标轴,例如xoy平面可表示为z=0,x轴可表示为  相似文献   

3.
有些数学问题,根据其自身结构的特点,联想已学过的知识加以比较,可以构造成已知知识的模型来解决。 1 构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最值 已知P(x_1,y_1),Q(x_2,y_2)两点,则 例1.1 求函数的最小值. 分析 y的表达式近似两个“点与点的距离”之和.如果能够把问题转化为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构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则最小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 如图1,设点P(x,0),A(0,1),B(2,-2),则y就是x轴上的动点P到两定点A,B的距离之和  相似文献   

4.
错在哪里     
1.湖北咸丰李永贵来稿题:过点B(0,-b)作椭圆x~2/a~2 y~2/b~2=1(a>b>0)的弦;求这些弦的最大值。解设M(x_0,y_0)为椭圆上任一点,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BM|~2=(x_0~2-0)~2 (y_0 b)~2=x_0~2 y_0~2 2by_0 b~2, ①因点M(x_0,y_0)在椭圆上,∴x_0~2=(a~2b~2-a~2y_0~2)/b~2,代入  相似文献   

5.
建立斜率公式模型形如(y_1-y_2)/(x_1-x_2)的分式,可把它理解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连接两点p_1(x_1,y_1),p_2(x_2,y_2)的直线的斜率,从而把这类问题转化为解析几何中直线的斜率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在圆锥曲线的考查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类问题:圆锥曲线上存在两点关于某条直线对称,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这类问题的解法是:设P(x_1,y_1),Q(x_2,y_2)是圆锥曲线上关于直线y=kx+b(k≠0)对称的两点,PQ的中点为M(x_0,y_0),则PQ的方程为y=-1/kx+m,利用点差法、中点坐标公式求得中点坐标,再根据中点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求解。例1已知抛物线C:y2=x与直线l:  相似文献   

7.
解析几何中有一类韦达定理与弦长紧密联系的题型,兹举例说明. 首先,给出一个弦长公式表达式. 设直线y=kx+b与非退化圆锥曲线相交于两点A(x_1,y_1),B(x_2,y_2),则 |AB|=((x_1-x_2)~2+(y_1-y_2)~2)~(1/2)(*) 为使(*)与韦达定理紧相联,自然会注意到  相似文献   

8.
直线y=kx+b上两点A(x_1,y_1),B(x_2,y_2)间距离  相似文献   

9.
<正>设A(x_1,y_1),B(x_2,y_2),则A、B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一般为:AB=((x_1-x_2)2+(y_1-y_2))2+(y_1-y_2))(1/2).当两点的横坐标相同时,AB=|y_1-y_2|;当两点的纵坐标相同时,AB=|x_1-x_2|.线段长度的不同表示方式可以简化解题过程,使问题变得简单而清晰,并轻松做到不重不漏.一、简化分类讨论例1(2015年衢州中考题)如图1,已知  相似文献   

10.
1.直线方向向量的概念 在直角坐标系内,已知两点P_1(x_1,y_1),P_2(x_2,y_2)(x_1≠x_2),那么直线P_1P_2就是确定的,这条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其公式为:  相似文献   

11.
在定比分点公式中,若能从定比分点P的坐标(x,y)随定比λ变化而变化这一事实出发,将它看成是过P_1(x_1,y_1)和P_2(x_2,y_2)两点的直线的参数方程(λ是参数)。那么,直线P_1P_2上任一点的坐标就可用λ的不同取值来确定,根据这一思考,当我们把形如的函数最小值(取“ ”时),最大值(取“-”时)问题,也设法转化为距离问题之后,如果再用定比分点公式求解,不仅可以大大简化运算过程,直接求出函数的最值时刻和相应最大、小值,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在解析几何的复习中,我们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抛物线 y~2=2px(p>0)上有两点 A、B 关于点 M(2,2)对称.(1)求 p 的取值范围;(2)当 p=2时,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另外两点 C、D,且A、B、C、D 四点共圆?若存在,求出此圆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对于第一问,同学们都能做出来,即设 A(x_1,y_1)、B(x_2,y_2)是抛物线上关于点 M(2,2)对称的两点,则 x_1 x_2=4,y_1  相似文献   

13.
全国通用教材初中《数学》第六册里介绍了两个距离公式,就是:(1)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_1P_2|=((x_1-x_2)~2+(y_1-y_2)~2)~(1/2),(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A_x_0+B_y_0+C|)/(A~2+B~2)~(1/2),解决解析几何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平面图形翻折的实质是一种旋转变换,本文利用坐标法推导平面图形上两点经翻折后的距离公式,并举例介绍公式的应用。定理如图1,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内两点A(x_1,y_1),B(x_2,y_2)(其中y_1>0,y_2<0),若固定半平面x′Oy′x,将半平面xOyx′沿着x′x  相似文献   

15.
求空间点P_0(x_0,y_0,z_0)到直线a=(x-x_1)/1=(y-y_1)/m=(z-z_1)/n(这里P_1(x_1,y_1,z_1)为直线a上的点,V={1,m,n}为直线a的方向矢量)的距离d,通常直接用距离公式d=|V×P_1P_0|/|V|。本文主要介绍异于用距离公式的几种方法。 设P_0(2,3,1)为直线a外的一点,直线a的方程为:(x 1)/2=y/(-1)=(z-2)/3 方法1 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只要求出过P_0点且与a垂直的平面与直线a的交点坐标即可。  相似文献   

16.
加法定理(角的和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在三角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三角学的一个基本公式。为了深刻地了解加法定理和由它导出的三角公式,必须对定理的一般性(即对任意角成立)有足够的认识。在常见的加法定理的证明方法中,其一般性证明或者推导太长,或者要借助对高中学生来说暂时尚未学过的知识。本文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它仅仅用到平面上两点P(x_1,y_1)、Q(x_2,y_2)间的距离 d=((x_2-x_1)~2+(y_2-y_1)~2)~(1/2)这一基本公式。  相似文献   

17.
我们熟知:当已知线段两端点为P_1(x_1,y_1)、P_2(x_2,y_2)、点P(x,y)分所成的比为λ时,点P的坐标是: x=(x_1+λx_2)/1+λ,y=(y_1+λy_2)/1+λ(λ≠-1) 如果我们将上述线段更换为圆柱、棱柱、圆台、棱台、圆锥、棱锥,则可得到一组与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形式相似的结论: 若换线段为棱台有:结沦一:设棱台上、下底的面积分别为S′、S,平行于两底的截面积为S_0,若截面分高的上、下两部分之比为λ,则:  相似文献   

18.
三点共线定理是:平面上三点(x_1,y_1)(x_2,y_2),(x_3,y_3)共线的充要条件是x_1 y_1 1x_2 y_2 1=0.x_3 y_3 1 关于这个定理的应用大致有两类:一是判断三点共线;二是根据三点共线证明或求解某些特殊问题。本文列举数例说明三点共线定理的后一种应用,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x=(x_1 λx_2)/(1 λ),y:(y_1 λy_2)/(1 λ),λ=(x-x_1)/(x_2-x)反映了线段的起点P(x_1,y_1)、终点P_2(x_2,y_2)、分点P(x,y)与定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经过点P_1(x_1,y_1)倾角为α的直线l,其参数方程是: x=x_1+tcosa y=y_1+tsinα(t是参数) 一般课本上都是这样解释t的几何意义的:|t|就是动点 P(x,y)与已知点P_1(x_1,y_1)之间的距离。当P在P_1上方时,t是正值;当P在P_1下方时,t是负值。这样解释,学生不易接受,在解题时常常出错,尤其是在求直线l与二次曲线的交点到已知点P_1的距离的和、积这一类问题时,对t的正、负号搞不清。我在讲解这一问题时是这样向学生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