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姜维是蜀汉后期重要的军事统帅之一,他出生于西凉豪族,有羌族血统。本文认为,姜维充分发挥自己民族特性,改变了蜀汉北伐的方向,对蜀汉后期军事路线与战略目标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蜀汉政权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
蜀汉的政略方针在夷陵之战以前和以后是有变化的。夷陵之战的失败,给了蜀国一个沉重的教训,使它的当权人诸葛亮不得不对蜀汉的政略方针作一深入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对以前的政略方针作了局部的调整和改变。诸葛亮北伐的直接目的,既不是北伐中原,也不是以攻为守,而是进占陇右,进而占有关中,配置起两路进攻中原的另一支钳臂。这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都体现出来。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主要为:一具有弥补蜀汉以前政略失误;二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三关系到能不能实现北进中原,兴复汉室的最终目标;四关系到能否与孙吴一起建立起新的钳形攻击曹魏的态势。诸葛亮北伐把主战场推向魏境,使司马懿不敢与之决战,大大地宣扬了蜀汉国威,鼓舞了蜀汉君臣和军民振兴蜀汉的壮志。其预期战略目标虽未实现,但对蜀汉国力的增强,对主敌曹魏的防御,都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汉末纷争打破了秦汉以来中国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出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新给局。刘备集团以益州经济区为立国基础建立了蜀汉政权。蜀汉前期诸葛亮执掌国政,实施“以攻为守“的立国方略,使益州经济区的发展因战争而受到严重阻碍。蜀汉后期,姜维继续执行“以攻为守”的错误决策,导致益州经济区严重倒退,蜀汉国力日益衰弱。公元263年,曹魏一举灭蜀。  相似文献   

4.
刘涛 《语文天地》2009,(9):50-51
成语“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得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这个典故是刘禅传下的。刘禅(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后主,刘备的长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后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汉中因地处关中、巴蜀两大经济区域之间,道路汇集,地形险要,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利于驻兵镇守或向对方出击,所以是蜀魏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但是汉中对蜀魏双方的影响是不均等的,汉中之得失对蜀汉政权是生死攸关,而对曹魏则是“鸡肋”。蜀汉曾根据其对魏战略屡次调整汉中兵力配置。姜维在景耀元年放弃汉中外围,退守汉、乐二城,部署严重失误,促成了北线防御体系的崩溃和蜀汉的迅速灭亡。  相似文献   

6.
孔明何以不纳魏延奇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将魏延曾提出一条从子午谷出奇兵北伐的计策,后人对此评价不一。本文认为,这条计策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仅就战术层面来讨论它的可能性,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但是,如果从战略层面来看,即使此计得以成功,蜀汉面临的后果必将是与曹魏在关中地区进行毫无把握的战略决战,这对蜀汉而言是灾难性的,因此,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相似文献   

7.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深知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力、军力都远不如曹魏,然而却一反常规,率众五出祁山,北伐曹魏。通过发动北伐战争,诸葛亮达到了确立其个人威信,为蜀国培养、发现、辨识人才,提高蜀军战斗力,开拓疆域,缓和内部矛盾,标榜正统和以攻为守等诸多战略目的。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的北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的北伐郑世敏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自建兴五年(227)三月开始,至建兴十二年(234)八月止,曾六次亲自率军抵抗和北伐曹魏。从元朝末年迄今,史坛上甚至有的中国通史教材中,都有“六出祁山”之说。史实究竟如何呢?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时,主要...  相似文献   

9.
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姜维投降蜀国之后,其母亲一直在魏国,魏国大都督曾真还以此相信了姜维的诈降计而损失惨重,但事后既没有提到姜维去接其母亲,也没有提到魏国人捉拿他的母亲,而考诸史料这一段描写与历史不尽相符。这不但不符合姜维作为“孝子”的性格,也违反了魏国时自己的“逃将”的家属不拿不问的正常逻辑,毛宗岗本中增加了“诸葛亮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这一细节,使这一“疏漏”得到修改。毛宗岗修改了《三国演义》中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10.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各个政治军事集团政治目标不同,以刘备、诸葛亮为首的蜀汉集团,以“复兴汉室”为目标,时内发展生产,对外结好孙权、和抚夷越、北伐曹魏,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由于长期频繁地对外用兵,对蜀汉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七擒孟获地新考:湖南靖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七擒孟获”在云南,这与《三国志》及《三国志注》有矛盾。《三国志注》所注“泸水”当在今广西境内。以靖州县为中心的湘黔桂边境区域发现大量诸葛南征遗迹;《三国演义》所述诸葛南征地理风物与靖州实况惊人吻合。湖南靖州最有可能是孟获故里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12.
《女仙外史》是清初颇有影响的一部靖难题材小说,其创作受前人小说与史书的影响颇大。其中,在小说方面主要受《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包括《三国志演义》的蜀汉正统思想影响了《女仙外史》的建文正朔思想,《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影响了《女仙外史》中的吕律形象。同时,《三国志演义》的虚构情节方式也影响了《女仙外史》。这些方面的影响,是我们解读《女仙外史》在清初颇为流行及其表达的遗民心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4.
长篇章回巨著《三国演义》中的蒋琬与史籍中的同名人物相去甚远。史籍中的蒋琬忠厚谦恭,并有治国、治军之不俗政绩;而小说中的蒋琬虽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但表现平平。究其缘由,当由作品的题材取向与作家的情感取向所决定。因小说以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军事、外交为主要描写内容,而活跃于当时政治舞台上的军事家、谋略家诸葛亮,又是作家人格理想之所在,故而诸葛亮去世之后,小说虽赋予蒋琬以治世之才、赋予姜维以治军之才,但皆逊色于诸葛;同时,作品又依循主题的需要,让身为文官的蒋琬又远不及武将身份的姜维。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文本中的关索故事,显然不是来自三国正史,基本上是民间传说的产物。而且,在不同《三国》小说文本中叙述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关索故事的生成及其与三国故事的关系作出种种猜测。而这一故事的民间传播更见出正史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6.
刘备的家事史书有所记载,但零散而不翔实,加以小说《三国演义》和戏曲的篡改、添枝加叶,因之显得混乱,造成诸多误解。现据史书文献对其祖辈、妻妾后妃和子孙一一阐述、考定,以期纠误归正,准确、全面认识刘备。  相似文献   

17.
巫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但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与中国古老的巫术文化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三国演义》描写到的巫术类型就有相术、占星、占卜、通天等。这些巫术描写,对于丰富小说的文化内涵、表现小说的宿命论思想、形成小说的显隐双线结构、增加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形成小说多方面的叙事艺术技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毋庸置疑,也宣扬传播了封建迷信与宿命论,损害了小说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对《三国演义》巫术描写的这种负面效应,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也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描写了自东汉末年到晋初一百多年的战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在对战争的描写中,《三国演义》重视渲染战争环境,青睐于智斗的决定性作用,又擅长以战争冲突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对战争的全景性和狂欢式的表现中,《三国演义》陷入了为统治阶级、为利益集团“修史”的片面立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战争暴力给百姓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对旷日持久的战争缺乏反思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由此淹没了战争的血腥气味和死亡恐怖,而将战争诗化和狂欢化了.  相似文献   

19.
韦矅的《博弈论》从创作思想到艺术特征都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相对曹魏文学带有一定的保守性,而这也是三国时期东吴文学最为显著的特色。《博弈论》是东吴文学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叙述了众多人物的死亡。对人物死亡的叙述可分为客观地叙述和抒情的叙述。这些死亡叙事不仅是作者在客观地叙述英雄们的命运,更是作者塑造英雄个性、承载自己伦理价值判断和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死亡叙事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