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红山文化玉器饱含着5000多年前的先人们卓越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审美水准,体现了先人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艺术创作及表达能力。红山文化玉器作为—种精神力量和民族文化象征,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骨髓之中,具备典型性、精美性及珍稀性特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徐峰 《文教资料》2013,(28):61-63,85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出土了众多种类丰富、工艺精湛、设计独特、寓意深远的玉器群,达到了中国北方史前玉文化的顶峰,与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共同构筑中国新石器时期南北两大玉文化中心。探讨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对于有助于红山文化的社会构成、宗教信仰的研究。理解红山文化玉雕业产生的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3.
齐家文化玉器和红山文化玉器都是中国史前玉器的代表,它们在玉质、材料、器型、工艺等方面各具特色,在史前玉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玉器印证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它以简练的造型、精美的工艺及古朴的风格闻名于世。仅仅通过下面六幅照片,也会让人感到我们民族的聪明智慧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5.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琢磨而成,众说纷纭。国内外一些古代玉器研究专家将这一时期的玉器统称为神玉,或者巫玉,他们认为红山文化玉器是巫觋通神的工具。纵观红山文化各种各样玉器,除去一些特大型陈设祭祀器物与器皿外,绝大多数有系孔,适合佩戴在人体各个部位,个别的没有系孔的也适合捧在手上及握在手里。  相似文献   

6.
红山文化众多的精美玉质工具,采用了美玉、玛瑙、碧玺等稀少宝玉石,它们硬度高,强度大,颜色漂亮,纹饰罕见。  相似文献   

7.
8.
东汉的画像艺术所关注、沉迷和投入的不再是一种广大的、辽远的、具有无限意味和神秘色彩的外部世界,而主要是一种日常的、实在的、当下的、经验的、人伦的、凡俗的现实.东汉的画像艺术正是东汉审美文化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9.
红山文化玉器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最精美的玉器而举世闻名,儒家审美文化是最早深受红山文化玉器审美文化的滋养而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通过基于儒家审美文化视域中的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儒家审美文化深远意义的理解,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文化,更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并使玉学玉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红山文化多姿多彩的玉器展示了人类文明发生模式中最富有华夏特色的一面,即先于丝绸之路而长期存在的远古玉石之路,是文明发生模式中最富有人情味的生存形态与生活方式。红山文化玉器凝聚了远古祖先“天人合一”的早期观念、“惟玉为礼”的原始信仰,以及“以玉比德”的审美视角、平衡生态的质朴生活与持续发展的精神风貌,是当时最重要的物质符号,进而成为最高的精神符号,无愧于我们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11.
红山文化玉龙发现数量较多,分为兽首龙、猪首龙和鸟首龙。红山文化玉龙造型为昂首、弯背、卷尾,整体大致呈圆形,首尾相接或相对。首尾相连者呈环形;首尾之间有小缺口者呈?形;首尾之间缺口较大者呈"C"字形。使用方法是吊挂在巫师胸前。玉龙是想象的灵物,是被崇拜和祭祀的对象,是巫师通天地的法器之一。通过玉龙通天达地,达到人与神的沟通,以实现人们祈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十几处红山文化遗存,在聚落形态、社会生活、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多方面,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真实情况,印证了6500-5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畜牧业的繁荣。它们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13.
后土文化愈来愈受到海内外各界的重视。后土文化富有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崇高美和壮丽美,庄严宏伟、华丽、精巧的建筑美,刚健、优雅、生动的艺术美,所以,美是后土文化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研究历程及相关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山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受出土材料性质和质量的制约,各阶段研究的内容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不同。在红山化的年代和分期问题上主张“西水泉期”和“东山嘴期”两期说,两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中原的半坡一庙底沟化和半坡四期化。认为以西水泉和东山嘴为代表的两种遗存反映的是红山化的历时性差别,而不是该化的地域类型上的差别。关于红山化的来源,族属问题需做进一步的论证,“玉器时代”和“玉兵时代”概念不能成立,牛河梁和东山嘴遗址的发现,表明红山化在中国明起源和中国明形成的进程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美与艺术美谁高谁低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自然美高于艺术美;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其实,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优势,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在人们进行审美评价时,往往将这两种美互相参照,互为标准。从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艺术美是艺术家主体在感应外物,汲取丰厚化素养的基础上加工、创造出来的,在艺术美的产生、形成和接受的全过程中,艺术虚构始终处于中心环节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西辽河上游科尔沁沙地环境演变与红山文化经济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尔沁沙地在全新世期间,受到全球气候波动的影响,有过多次沙漠化逆转期,其中发生在全新世大暖期的第一次大规模逆转对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考古调查研究,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分布多伴随气候环境(降温事件、降雨量等)下的科尔沁沙地变化而发生变化。受气候波动及沙地的影响,红山文化时期逐渐在这一地区形成了撂荒轮作式粗放型农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多样化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科学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性及其对高教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了科学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必要性和统一性,同时,提出了科学美、艺术美融合的意义和若干途径,以期探求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德育、美育的契合点,从而使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构成有机整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图片具有自己的美学语言。真实、生动、自然地表现生活是其生命,这符合人类对真实美的追求。新闻摄影图片需要审美性,但不生搬硬套。追求美不等于“唯美”,不能以变态造作作为时尚,要以“反映真实生活”为原则,记录历史,表达人类情感和意愿,对人类世界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华明探源工程的正式启动,近年来兴起的红山诸化研究热潮也不断地升温。2004年是红山化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的又一个重要年份,本年度先后举办相关国际学术会议3次,出版和发表的相关考古报告及研究论百余种,无论在综合课题还是专题课题研究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