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震云早期的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列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皆可。作品体现出一种“消解英雄”的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以柔性和韧性突围。作者擅长运用古今交融的手法演绎现代生活,体现根植人心的官本位文化。刘震云早期的小说创作受到其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体现出作品内涵和风格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正如音乐与体育,文学同样可以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无论是谁的作品,当你或身临其境,或客观审视,或以情入理,你就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智慧,你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我正是以这样一种理念去与我的学生共同感受文学所带给我们的种种人生感悟,乘一叶叶扁舟在文学之海中倘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文学的沃土。我倡导学生将文学创作与赏析深深地根植于生活之中。我常常对学生说:“其实生活并不一定轰轰烈烈,越是平淡,越是蕴藏着无穷的文学契机。当你用平淡的文学心态创作出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时,你便是最成功的。”学生也常常对我说:“…  相似文献   

3.
《当代英雄》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莱蒙托夫(1814——1841)最享有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高峰。别林斯基称这部作品是“一部洋溢着强大创作才能的泼辣、年轻、而又华美的生命力的诗情的作品。”(《别林斯基选集》二)小说的主人公皮却林,也被他称作是“现代的奥涅金,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普希金的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皮却林,都属于十九世纪前期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的  相似文献   

4.
从维熙的创作被称之为“大墙文学”,尤其是他的《雪落黄河静无声》发表之后,他的“大墙文学”更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但对他的作品也有不同的认识,以至于引起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暂时平息下去了,但却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我以为,要想对从维熙的作品进行深入地探讨,应该把从维熙的“大墙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去认识,才能对他的作品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里,从维熙的一系列中篇小说创作相当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反映了我们国家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七年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老评论家钟惦棐同志曾称之为“反思文学”,“也就是对逝去的年代来一次再认识。……这种文学将会随着整个思想界的逐渐深化而深化。因此,它可以是伤痕的,也可以是没有伤痕的。”①这种文学创作,自然同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有一定关系。从维熙深有感触地说过:二十年来“我在  相似文献   

6.
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于2005年3月21日晚10点11分在衡阳病逝,当我得知这个噩耗后,惊得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上世纪50年代初,我有幸与老英雄在一个部队,而且在一个营,他任营长,我当书记。我们一起参加过伟大的荆江分洪和抗美援朝,1953年春我们从朝鲜回到郴州,离别之后,我有机会就去看望他,也写过他的不少作品,应该说,对老英雄还是比较熟悉的。英雄的人生,平凡的故事,令人感动不已,现记录如下两则——血染狼牙山1941年8月,日军调集重兵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狼牙山是日军重点“扫荡”目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  相似文献   

7.
《汴京梦断》(第一部)是近些年来我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并不是按照作家的某种文学观念,去筛选历史生活,甚至改造历史真实,以适应作家文学观念中的某种所谓“当代意识”;也不是从历史题材中,牵强附会地“发现”或  相似文献   

8.
茅盾作为作家知名于世之前,在文学与生活两方面已有很深的积累.然而,他“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而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一幕”,以后才开始创作的.他在因处女作《蚀》一举成名时就说过:“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的趣味和别的许多朋友……则引我接近社会活动.”确实,茅盾在生活方面的积累,尤其是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八年从事革命实际工作的经验,较之文学积累,对他的创作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意义;他在经历革命锻炼和考验以后再从事创作,并以反映革命的实际进程为指归的特点,在一般的左翼作家中也是卓异特出、鲜有匹比的.  相似文献   

9.
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成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画出来的书”。既有文学内涵,又有色彩丰富、形象鲜明的图画。而正是这些优美的图画,让人在欣赏文学的美妙之处,又感觉艺术的深远。我们可以借鉴绘本故事和绘本中的表现手法引导孩子去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将绘本教学与美术创作相结合。我想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在重构“英雄”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同时,“重构”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对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拔。  相似文献   

11.
邓一光2008年问世的长篇小说《我是我的神》,很容易让人想起他1997年出版的《我是太阳》,在写作时间上,两部作品的间隔差不多是10年时间,这对邓一光来说,似乎预示着一个创作周期,或是一种创作的轮回。岁月荏苒,弹指一挥,其间中国文学产生的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我们惯有思维中对文学所抱有的“深度”和“力度”的期待日渐丧失。  相似文献   

12.
《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一九七九年二月号,下称《剪》)是茹志鹃同志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作品。过去,她是“带着一种非常热情的、信赖的、毫无异议的、单纯的这么一副眼睛去看待生活的”,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歌颂为主;如今,经历了十多年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她感到不仅要歌颂,也要鞭挞,“有一些东西就想鞭挞,想拿起鞭子来抽它两下子。不鞭挞,也就无法更好的歌颂,不鞭挞也可能会掩盖了一些腐败的东西”(《漫谈我的创作经历》,《新文学论丛》一九八○年第一期)。《剪》等作品,就表现了作者敢于正视社会矛盾的勇气和胆识,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能启迪读者进行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离城往事     
王菲莹第一次在我的邮箱里出现,用的名字是Apple,而那些少女心事的细腻描摹,华美又略带忧伤的长句,明明白白地告诉我这个作者是“她”,正以一种喷薄的激情记录着身边的生活。同样显然的,是那股青涩的味道,从模仿而起步的创作的磕磕绊绊。我一一分析完毕,写下“不能发表”,按了“发送”键。之后,这只小苹果一次次跳进我的邮箱里,作品的创作色彩一次次变浓,情节的构架和推进一次次完美,我的夸赞也一次次增加,我开始留下她的作品,今天有了“泛90后”的这次作品小辑。一只青苹果终于散发出了第一缕醉人的甜香,我相信,“泛90后”带给每个孩子的,都是这样由文学托举着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对十七年文学而言,英雄人物是时代与文学的共同选择。对英雄的政治化简单理解产生出一种特殊的“英雄焦虑”现象,英雄的构成被定性为阶级属性的载体,不仅体现在战争英雄的身上,也体现在现实生活的英雄身上。这种对非英雄化的排斥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它导致了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人”的真实性的萎缩。那些突破荚雄的创作尝试,某种意义上也只是在另一角度强化了十七年文学中遍地英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许地山作品的题材、风格和他的“落华生”笔名一样,令人有耳目一新、戛戛独造之感,既没有人去模仿它,也没有人能够重复它。他独树一帜,既不同于鲁迅、叶绍钧力求以片断的生活揭示社会的奥秘,也不同于郁达夫、庐隐随着抒情的伴奏踏进自我心灵的王国。他以浓郁的南国风光、异域色彩和曲折的故事为躯壳,向同仁以及全国人民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和对社会人生孜孜以求而又忧虑重重的高洁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任娜 《文学教育(上)》2008,(15):142-143
汪曾祺是来自小城的作家,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构成了其创作的核心部分,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童年和谐自由的生活形成了他宽厚的品格。汪曾祺散文中的记人作品,从父亲母亲到恩师沈从文,以及其他师长、朋友、邻里等等,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汪曾祺强调文学是“滋润”,他对“和谐”有着天然的爱好,“滋润”、“和谐”也正是他重要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文学家对于生活,常常会有两种态度,或是问:“生活难道是这样的吗?”或是说:“这就是生活。”我对后者更能产生共鸣,因为这意味着一种牺牲,意味着爱,因而也意味着伟大的艺术。文学家创作的目的不只是给读者讲述一个故事,娱乐娱乐读者,而是要吸引读者去思索,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这才是作家创作的真正目的,也是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王蒙的近作《名医梁有志传奇》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用生活的特写镜头让读者在文学作品的聚光镜下观察作家对历史积淀恶瘤的层层解剖。如果说鲁迅先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文学是什么”一题历来众说纷纭: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文学是白日梦”,“文学是逃避”,直至目前的文学是人类心灵自由的象征”……。这一切对文学的解释无不道出一个奥秘——文学正是在精神的世界里还给人类本该有的自由与完善;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类可以美满地实现其追求自由的精神本质,可以尽情地实现现实世界对这精神本质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的苦闷。这片神奇的土地不只为创作主体作家所拥有,更为接受主体的读者而开辟。这不仅就创作主体而言,其所以把自己的文字公之于众,成为作品,而不放入抽屉作为供自己欣赏的日记,这是因为他在感情得到自由发泄的同时,还需要有世界上别的更多的心灵去理解,去共鸣,且是因为作品一旦进入接受过程,也便成了接受者“浇心中块垒”之“他人杯酒”。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作品的社会意义,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然而,“阅读活动就其结构来说,首先是  相似文献   

19.
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它不是生活的再列;它不可能是生活的再现;它本身也不需要是生活的再现.文学是创作主体自我的实现.创作主体是一个复杂体,它是“大我”与“小我”的统一,“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的统一.主体的实现是“小我”、“主体的我”的实现.“我”的实现与所运用的材料固有属性的矛盾.主体的运动空间.创作过程是主体寻找塑造与自己内心生活异形同构的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骑士文学     
它盛行于十一至十三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时期,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其主要内容是歌颂骑士对封建领主的效忠和对封建贵妇人的“典雅爱情”,也描写骑士“行侠仗义”的活动。骑士文学的积极因素,在于它对统治着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的一定程度的叛离。它虽然也有宗教成分,但与宗教文学有很大差别。骑士文学中的英雄即使去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圣战”,也不单为表示对上帝的虔诚。但骑士文学是一种贵族文学,它所向往和赞美的世俗生活,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充分反映了这个阶级懒散怠惰、腐朽享乐的本质。骑士文学可分为骑士抒情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