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近代中国从事伟大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它,便无法阐明中国革命的历史规律,就没有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包括着革命与建设两个部分。其中不但有政治的、文化的运动,尤其包括着经济的运动。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领域中,人们对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实践与理论,重视不够。至少,直到不久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一本关于这方面问题研究的专著。现在,这种缺憾开始被一批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所填补。由李占才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把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加以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进入 2 1世纪后 ,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改革问题转向发展问题。在继续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演变和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应逐步将研究重心向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方面转移。因为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然是一个薄弱领域 ,许多问题有待发掘、分析和总结 ,以寻找出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规律性的东西 ,在借鉴世界经济发展普遍规律和共性 ,吸收外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形成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一、“九五”期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述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 ,特别是随…  相似文献   

3.
’97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新进展○薛民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理论界,特别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1997年,这一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主要体现在:研究者依据丰富的文献史料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实践历程进行了深入考察;结合今天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成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课题,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引入了新的视角。大陆学界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发表了大量论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拟从整体性研究、区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思想研究及行业研究等方面,对近20年来大陆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建国初期经济体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1949~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性质特征、选择依据、运行机制和地位作用等方面的考察;对建国初期经济体制的研究,特别是对经济体制的性质、特征的概括存在着一些分歧,由此引发出对经济体制运行机制、选择依据、地位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不同意见;目前,大多数人赞同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体制,分歧仅在于经济体制的标识是社会性质(如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还是资源配置性质(如市场、计划或混合);更多的研究者主张并开始具体研究建国初期我国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体制及运行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主要是:中国经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要在制度上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给予保障;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坚持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把握过渡时期总任务;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反对盲目冒进,等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有两次加速,这不能仅仅用领导人急于求成的心态来解释。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它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新民主主义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赶超战略的实施对这一加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史即新中国的历史,从1949年10月1日至今,历时57年,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前7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阶段。②后50年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史研究有一个很大缺陷,这就是学科分割,以至于画地为牢。这种分割既包括时间上的分割,也包括空间上的分割。例如,从时间上看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从空间上看有中国和外国之分。事实上,作为学者当然必须有主要研究领域,但不论做那个领域研究,作为整体的世界经济史的知识背景,都是不可或缺的。经济史学科包括中国经济史和外国经济史或世界经济史。但是事实上,外国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史是不同的。外国经济史是外国的国民经济史,而世界经济史则是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共同经济史。经济史学科可以进一步划…  相似文献   

10.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即“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①这与社会主义历史上曾经或正在实行的经济体制相比较,无疑又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就已明确指出,十三大又再次重申“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②因此,我们认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是一种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都必须实行的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及其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谈一些祖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刘少奇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建立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刘少奇的经济思想已蕴含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一些构想,为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是我国的长期方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特点之一。对这个问题,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是倒退到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去了,“三大改造”白搞了;有人则担心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会削弱和动摇社会主义的基础。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管见.  相似文献   

13.
穆公 《新高考》2005,(11):35-39
[学法点津] 1.本专题包括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概况.各种经济成份的演变,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本专题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等。难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民旗资本主义经济与资产阶级政治活动的关系.建国后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等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既坚定不移,又慎重稳妥地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在今后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实践证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无比正确的。改革和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继续,是邓小平理论新的重要概括,实施党的基本纲领,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继续,是邓小平理论新的重要概括,实施党的基本纲领,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  相似文献   

17.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大学校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大学校长研究马陆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向长期在单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现实而严峻的挑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在九十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  相似文献   

18.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源于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与批判,50年代初步形成,新时期又进一步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到建基作用。当前考察陈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不仅可以纪念他诞辰100周年,而且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化理论,坚持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化。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风格,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毛泽东当年创立和实施的新民主主义化理论,对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加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荣新江 《家教指南》2007,(1):114-114
经济史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大陆史学界的重点,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史学界学习马列主义的结果,虽然大多数论著都带有教条式地套用马列主义词句的毛病,但从长远的学术发展史来看,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成果,确实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