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凝聚着作者几十年心血的《标点符号趣话》,最近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标点符号看来微不足道,其实,它是文章的“五官”、“引路的灯笼”。在行文写作时,如果应用得法,不仅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能使文章增辉添色。相反,如果应用不当,则会带来许多麻烦,闹出许多笑话,甚至会引出一场诉讼官司或人命案来。可见其重要性之大。  相似文献   

2.
2004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的第一批著作共十一册,包括《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埃及》、《马来西亚》、《马基斯坦》、《越南》、《南非》、《以色列国》。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将这十一册浏览了一遍,获得颇深的印象,认为这是一批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好书。  相似文献   

3.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看文先看题”,可见标题在新闻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如同欣赏一幅漂亮的少女画,首先要看她的眼睛画得美不美一样,读者看新闻之前,往往先浏览标题。好的新闻标题在给人们传递信息的同时,给人愉悦和美的享受。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发行量的大小,广告经营收入的盈亏,直截与掏钱买报的读者人数相关。好标题能够给读者的眼睛以冲击作用,使其产生购买欲。  相似文献   

4.
《扬子晚报》作为一张“八小时以外”的“家庭报纸”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群,从八、九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喜欢读它。目前发行量已达39万份,在全国43家晚报中名列第四名。翻开最近两个多月的晚报,我们觉得她又有了新的进展,既坚持了党性原则,又体现了晚报的特色,确实具有“扬子”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通讯《风雨洪泽湖》(载1990年2月18日《扬子晚报》)是一篇佳作。通讯摄取了三位共产党员从百里之外乘一机船不顾风险连夜赶回村里过组织生活的镜头,以其强烈、饱满的激情为广大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深受好评。古人主张,“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刘勰:《文心雕龙》)文章要写得简要精约,朴实无华。这篇通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叙事,干净利落而不拖沓。全文三百余字,故事完整,且尺水兴波,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热门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关切。选准、报道好“热门”自然要费一番思索,可当众多记者争先恐后挤进“热门”中觅宝时,焉知门可罗雀的“冷门”不会挖掘出闪闪发光的金子? “热门”是人们的关注点。几乎所有的热门话题都是从新近变动的事实引伸开的。“冷门”有多种情况,至少有两种情况是有心的记者不会忽视的。一种是往温、热发展的冷,宛如冰化雪消后在沃土中冒出的幼芽,随着几度风雨,必将枝繁叶茂,一时的冷预示着热,这种冷是热的序曲。另一种是轰动  相似文献   

7.
业内外人士一致公认,我国财经新闻已获得长足的进步,报道的广度与深度都已今非昔比,社会介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随着读者素质的提高,一些敏感且前卫的媒介已经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引导,向读者介绍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经济学知识与范例,将这方面的专栏办向纵深化,甚得读者好评。  相似文献   

8.
岁末之际,驻外分社记者发出不少年终稿,回顾驻在国内政、外交、经济等领域一年里的成就与问题。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盛世良独辟蹊径,走出办公室,在莫斯科街头采访苏联群众,写出了一篇骨肉饱满、情景兼备的通讯:《反思、探索、革新》,副题是“苏联人对1988年的回顾”(见1989年1月2日人民日报),读后使人对苏联一年里改革的状况有了真切的了解,反映了苏联公众对改革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我们历来提倡新闻通讯应具备生动、真切、感人几个要素,尤其是写人物和写事件性的报道,更要让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才能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我认为,三月三十一日新华社播发记者李尚志采写的《“问乡亲们好”》这篇通讯(见附稿),就达到了这个境界。全篇通讯没有空话,没有说教,都是现场情景如实的  相似文献   

10.
11.
通讯的大话题。可以通过选择小角度、小侧面进行诠释,即“以小见大”、“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经过选择的事实,作为一个“剖面”、一个“片断”,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故事,但叙述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这篇原载于《乌鲁木齐晚报》(1989年8月25日)上的、在新疆第五届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小通讯只有700字,在浩如烟海的通讯中,它不过是个“小萝卜头”,而且出自一位名气不大的青年记者之手。不知道评委会的专家们是根据什么把它列在榜首的,我只是想谈点儿自己的读后感。这篇小通讯甚至没有个哪怕是很简单的故事,只是一位画家匆匆几笔勾勒出来的一幅素描的草图,画面的正中是个“身上布满油渍、蹲在那儿旁若无人地调试自行车前轮的”只有7岁的“小萝卜头”;场景是“头上扯一块白布,晴时遮阳,变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民俗,而这些互不相同的民俗,又反过来成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地域民俗志的编写,不仅是地域文化再认识和再建构的要求,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优良传统,也...  相似文献   

14.
当《天道酬勤——访芦京子歌词大奖赛头奖获得者张克良》这(?)篇人物通讯见报后(见《光明日报》1987年5月11日),马上就有行家叹道:好文章!好文章! 这是出自一位年近花甲的女记者之手。“我并不认识张克良老师。为日本著名歌星芦京子征集歌词大奖赛揭晓的那天,我们正要离开北京去青岛。有人提议,到了青岛,不仿顺便去看看这位走运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谁都有这样的体会,亲人远离身边,最让人盼望的是(他她)的来信。所谓“家书抵万金”,正是道出了家信的珍贵。而对于一位自己的儿子正在前线作战的父亲来说,盼子来信的迫切心情更是不言而喻了。江苏扬中县幸福毛纺厂印士根老师傅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儿子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来信了,他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多少过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现在不但想了,而且做成了;又有多少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的人,在这场变革的洪流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业绩。新华社记者李峰、林楠采写的通讯《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通过介绍一位创业者的事迹,深刻地再  相似文献   

17.
1999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出了一个震撼全国人民心灵的重大典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为了推动学习宣传吴登云活动的深入开展 ,去年5月间 ,由中组部、中宣部、卫生部和自治区党委联合组织全国21家新闻单位的31名记者组成新闻采访团 ,深入乌恰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采访。从6月21日起 ,首都和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发表了大量关于吴登云先进事迹的通讯报道 ,其中不乏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由新华社记者胡晓梦和人民日报记者白剑峰采写的长篇通讯《雪山的呼唤》 ,就是其中一篇十分优秀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九月九日,首都各大报和各省区报纸都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张严平采写的长篇通讯《六年两千件——记胡耀邦同志处理人民来信》。这是一篇有立体感的好通讯,是整党中进行党性、党风教育的生动教材,人们读后交口称赞,从中感受到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现在  相似文献   

19.
1、犹如翻腾不息的黄河一样,记者也有高低上下之分,但好的记者才能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以其独到的生活感悟而令人折服,使人体会到新闻的力量、记者的价值。可以说,正是这样一批敢于追求并善于追求的记者,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篇篇耐人寻味的作品。笔者不认识凌志军,但一打开8月12日的人民日  相似文献   

20.
汪旻  吴雄伟  张超 《中国记者》2020,(1):100-100
【作者体会】一个好版面的诞生好版面需要新闻性。版面制作当天,正是2018年中宣部组织的重大系列报道"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结束浙江的采访、系列报道正式收官之时。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策划在前,大胆以跨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回顾长江经济带12个集中采访点的风采,编辑思想突出,选材编辑精当,版式大气又不失精巧,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