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是中学语文传统课文 .《史记》文字虽不像先秦散文一样繁难 ,但部分词句 ,今人阅读理解或翻译 ,仍会有一些偏失 .如果认真细致地去研究推敲 ,有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语意便会清晰开来 .这里仅举几例 ,以为抛砖引玉和切磋 .( 1)“鲰生说我曰 :”中学教材注为“浅陋无知的小人” .“鲰 ,短小浅陋” .有人认为此为姓氏 ,即“一个姓鲰的小人……” ,理解似不妥 .《说文》 :“鲰 ,白鱼也 .”《说文·段注》 :“鲰 ,白而小之鱼也 .”《中华大字典》 :“张守节曰 :‘杂小鱼也’ .”即今天骂人“小杂种”的意思( 2 …  相似文献   

2.
病 《说文》:“病,疾加也。从疒,丙声。”许氏所谓“疾加”,就是重病。这是“病”的本义。名词。例如: 《韩非子·难一》:“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管仲病危,齐桓公前往探问他,说:“您要不幸去世,将以什么遗言告诉我呢?”(管仲病而桓公问遗言,可见其症状不轻。成语“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卷 2 5《别类》曰 :“夫草有莘有 ,独食之则杀人 ,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毕沅曰 :“堇 ,乌头也 ,毒药 ,能杀人。万堇则不能杀 ,未详。”杨昭俊曰 :“万非草类 ,‘万’是‘’字之讹。《说文》云 :‘ ,草也’。言乌头有毒 ,合草服之则不杀人。”谭戒甫曰 :“《说文》 :‘万 ,虫也’。《埤雅》 :‘蜂一名万’。盖‘万’即‘’之本字 ,《左传》僖二十二年所谓‘有毒’是也。《淮南·说林篇》‘腹蛇螫人 ,傅以和堇即愈’ ,彼高注云 :‘和堇 ,毒药’。盖堇能制虫蛇之毒 ,…  相似文献   

4.
的 《说文》中“的”作“(日勺)”,日部云:“(日勺),明也。从日,勺声。《易》曰:‘为(日勺)颡’。”关于字形,段玉裁说:“(日勺)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 “的”的本义为白色的,又有鲜明、明亮的意思,读di。例如: 《易·说卦》:“震为雷,……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马廾)(zhu)足、为作足、为的颡。”——震卦是雷,……表现在马方面,是喜欢叫、是左脚白、是脚步快、是白额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捉“捉”字的本义为握.《说文》:“捉,搤((?),通扼)也.从手.足声.一曰握也.”《左,僖二十八年》载晋国人恢复了卫侯的君位,他比约定的日期先回到了卫国.这时.“武叔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武叔打散了头发正准备洗,听说国君到来.很高兴,握着头发就跑了出来.)“捉发”亦作“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周公担心儿子会自以为了不起,告诫儿了说:“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bǔ,咀嚼着的食物).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此外如“捉刀”、“捉手”.“捉笔”等语词,其中的“捉”皆释为“握”.但此义项现代汉语中已无.  相似文献   

6.
说“夭夭”     
说“夭夭”对于《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夭夭”一词,大致有三种理解。一、《毛传》:“夭夭,其·少·壮也。”《郑笺》则进一步发明毛说,谓诗以少壮之桃兴起“妇人皆得以·年·盛时行。”(行:出嫁。)毛、郑相得益彰,颇诱惑了两千多年众多的治...  相似文献   

7.
“陟降”一词在《诗经》中凡四见,如:《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周颂·闵予小子》:“念兹皇祖,陟降庭止。”《周颂·访落》:“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周颂·敬之》:“陟降厥士,日监在兹。”“陟降”应作如何解释呢?人们一般都引用毛《传》:“言文王升接天,下接  相似文献   

8.
《师说》的写作时间,据方成珪著《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载,系唐德宗贞元八年(803).这一年韩愈三十五岁,刚刚在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玄、史、文、儒)博士,是个从七品学官.他热心教育后学,重视师道,对于前来求教的人,都给以诚恳的指导.《新唐书·韩愈传》说:“(愈)颇能诱励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可见当时求教他的人不少.《重答李翊书》中说:“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  相似文献   

9.
孔子出身鄙贱,在当时曾受到轻蔑和奚落.前些年又把孔子说成是出身没落奴隶主贵族,作为孔子是遭逢了莫大的冤枉;作为历史则是彻底的颠倒.本文仅就孔子出身,略加辩证.孔于出身鄙贱,孔子自己是直言不讳,完全承认了的.请看《论语·子罕》中孔子自己的话: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10.
关中方言词语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汉语词语。对此尚未有人予以重视。今笔者试就关中一些方言词语,略作考释。匍匐关中方音作[P′a24P′u]。《说文》卷9:“匍,手行也。从勹,甫声。”“匐,伏地也。从勹,畐声。”段玉裁注:“二篆可合用,可析言。”《释名·释姿容》:“匍匐,小儿时也。”意谓小儿未习步行之先,以手伏地而前。今关中方言即用此义,如言“碎(小)娃慢慢儿向前匍匐。”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有不少写体貌的形容词,这里单说词义相近的一组:展、泄泄,舒、脱脱、掘阅,宽、(?)、轴等.展泄泄《诗经》中“展”字凡五见,词性是名词的一,是本义;形容词的四,是引申义.就先说名词“展”.《鄘风·君子偕老》: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写《吕不韦列传》,里面记了一段小故事:吕不韦在秦国为相时,号召“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就是后来说的“一字千金”的典故。杜甫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也说过,他自己为了“苦学力文”,“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  相似文献   

13.
常用字探源     
十 金文中多作。文字学家马叙伦认为:古结绳时代以一条绳表“一”,而于一绳之中间作结表“十”。“十”字源于此是无疑问的,是个会意字。许慎在《说文》中说:“十为数之具也。”在解释章字时又说:“十,数之终也。”“数之具也”与“数之终也”大体相同,表示数字告一段落的意思。我们数数,数到十就结束了,再从头十一、十二往上数。《说文》讲的并非字源,而是对“十”所包含数字多少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东坡赤壁赋到底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最近,翻阅了几个注本,如,朱东润先生说: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生活态度流于消极”,后赤壁“思想内容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胡云翼先生说:“他的生活态度还是偏于消极自处”“充分显示了他的出世和入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中华合页文选·合订本(五)》;冯其斋先生虽然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抒发了自己政治抱负和对现实的不满”,但“也表现了他在老庄佛思想影响下的超现实的人生态度.”(《历代文选·  相似文献   

15.
《六书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争议较大的著作,古今学人毁之者众,誉之者寡。如果真正冷静地分析、客观地评价,就会发现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字书。不论编排体例,还是对文字形、音、义的探讨,它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它打破了《说文解字》“据形系联”的文字编排体例。按照字的意义类别把所收的字分为九类;它较早地引用铜器铭文考证文字,较早地从理论上倡导“因声以求义”等。《六书故》以前的字书,对词义的研究约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分析文字形体入手,进而说明文字的本义,如《说文》;另一是仅仅罗列  相似文献   

16.
我以前写了一篇《陇南方言本字考》,刊登于《西北师院学报》。在那篇文字的引言里说:“考证方言词的本字,不仅有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而且通过证音释义,推见本字,可以探讨语源,钩求古义,训释上古典籍,所以自汉代以来,方言的研究就是训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以甘肃陇南方言中一常用的词语为例,来证明古音古义往往保存在民间口头语言的事实。”近来读书又续有所得,因按前例写成续篇,以备研究汉语方言和编写地方史志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不离鞍,大战6月份,抓关键,通等极,苦汀,.巧干,规不停蹄,厚礼迎“匕一,,。措施周密,质是第一。定要达到指标:健将一极。争时简,.J深钻,翩研,人人争优秀,巧安价,紧张才俞诀,猛攻巧打,早复习。精通达理。向觉于浸含。有劳逸,干yj]一毛比,ff七一,,献厚礼。献厚礼迎“七一”@江涛$北京体院田径系~~  相似文献   

18.
论时刻     
有人类社会,自然就需要计时。作为计时的单位,日当是最基本的。比日大的,有月,有年;比日小的,有时,有刻,近代更有分秒。 有的概念古今是不一致的。《说文》云:“时,四时也。”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古籍中的“时”,多指季节。《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就是。文史学家将计时单位排列为  相似文献   

19.
用典是中国诗歌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艺术手法,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文心雕龙·事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诗自模景、述情外,则有用事而已.”(《诗薮》)对于用事,他又说:“欲观人笔力材诣,全在阿堵中.”“读书破万卷”的杜甫,学识博洽,才华横溢,使事用典常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20.
词义的解释在词典编纂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任何一部词典不管其性质、对象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词典编著者都要着力于词义的解释,力求准确明了.《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词典专著,在解词释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其主要的释义方法大体可归纳以下几种.一、因形释义根据篆文的字形结构,把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以字形的分析确定字义的解释,这是《说文解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所确立的释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例如:(?)(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欠):张口气悟也.家气从上出之形.(?)(曲):象器曲受物之形也.因形释义的方法是由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汉字在其产生的初期主要是象形符号,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慎把这种象形符号称之为“依类象形”的“文”,在《说文解字》中约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另外的百分之八十是许慎所谓“形声相益”的“字”.“文”代表字原,“字”是在文的基础上孽乳派生出来的,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文”会出新意,或是在“文”之上再加一个标音符号.当然这个标音符号也是以象形符号为基础变化而来的.因此,尽管“文”和“字”是不同的,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