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教育的使命在于面向所有学生,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残疾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弱势群体,本应为广大教育者所关注,然而,就全球范围内残疾学生的教育来说,都是一个“软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则更是举步维艰。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需要全社会提供更多的方法支持、人力支援和财物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课程标准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然而,在关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方面,学生的体育学习不能只倚靠学校一力所为,必须依赖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已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或过于形式化地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教学目标,反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云.在与家长合作方面,我国虽然早已建立了家长与学校联系系统,并以家长会、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合作交流,但这也只是为大多数体育以外的学科所用,在体育教学方面与家长进行的深入交流则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3.
初识美国小学SPARK课程"系列文章之三: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首先就应该贯彻和落实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组织体育课堂教学,克服以往在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也有许多体育教师在不断尝试采取各种措施来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大多只是在教学形式上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从本质上通过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结合,真正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依据体育课程的目标,将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按照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和预设目的,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因素进行加工处理,以获得所期望的教育效果。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实施的主要内容,也是体育课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体育教师有必要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建出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5.
尹志华 《体育教学》2010,29(1):41-44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始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同样如此,从建国前的注重学校体操教学到建国后的八次体育课程改革,足以显示国家相关部门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残疾学生体育教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百宇 《福建体育科技》2002,21(5):57-58,64
本文就学校在残疾 (身体部分肢体残疾 )学生的体育教育方面较为普遍存在着不够全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从中发现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全面教育的意义 ,并提出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全面教育的组织方法、运动锻炼的教材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残疾学生体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展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学校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对残疾学生的功能,以及对残疾学生实施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尹志华 《体育教学》2009,(12):47-48
随着国际教育思想的大革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一体育教学思路的转变对体育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就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自身也要实现“健康成长”,因为体育教师的健康成长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健康成长的基础。当然,体育教师成长的途径很多,比如参与课题研究、阅读专业期刊、  相似文献   

9.
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是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与层次,提高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残疾学生作为在学校中有着特殊需要的群体,对他们更应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和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残疾学生身心补偿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这必将推动体育运动在学校的全面开展,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由于残疾学生身、心的特殊性,对他们的体育教育在我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置入特殊学校进行。然而这种特殊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分隔"而不是"融合"。融合体育教育则为我国如何在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交流,回归主流社会,促进残疾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改变健全学生对残疾学生的态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研究追溯了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分析了其产生、发展的原因,探讨了在我国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尽管融合体育教育在我国从理念到最终实施会遇到相当多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人们对残疾人人本认知的不断进步,残疾人权益的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促进残健融合的融合体育教育必然会在我国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我国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根据当前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提出适合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目标和安全第一、情感驱动、注重练习、全面性、多元化等教学原则,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体育学习评价作为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改变只关注学生某一门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残疾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残疾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评述,目的是开拓残疾学生体育新领域,为残疾学生体育和体育康复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贺可晓  汪晓赞 《体育教学》2012,32(12):48-49
SPARK课程(The Sports,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即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深受美国青少年学生和体育教师的欢迎和喜爱.SPARK课程能有效提高课堂时间内学生的运动时间、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体能水平、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简化教师指导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真正爱上体育课程.SPARK课程一直遵循着一定的基本教学策略,或者是基本教学准则,在其原版教材中称之为The BASICS.  相似文献   

15.
奥运结束后有一位体育评论员说过:“同为奥运金牌的大赢家,中国是一个不乏天才运动员的奥运强国,而美国则是一个全民体育强国。”(刘小军,2008)这样一句话引起了许多体育学者和专家的思考。的确,美国在体育人才储备和培养上形成了自己一套非常科学的体系,美国优秀的竞技体育资源来自于其独特的学校体育基础。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优秀教育”的改革,其学校体育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美国认为体育应该发挥自身的特点,积极承担起改善国民体能和健康状况的重任。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城市,残疾学生大多进了特殊学校,而在农村,健康学生和残疾学生是混班学习。对在混班学习的残疾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教育,这是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面前的又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应为农村学校的残疾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树立自信心,战胜自卑感,消除心理障碍教育残疾学生面对现实,树立自信心,战胜自卑感,消除心理障碍,是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首要因素。农村学校的残疾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环境中,社会交往较少,思想不开放,尤其因为生理上的残疾,产生心理上的…  相似文献   

17.
从"保健"走向"调适"--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丹  黄汉升 《体育学刊》2006,13(3):131-134
面向病、残、弱学生的特殊体育课程是大学体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我国普通高校的特殊体育课程改革严重滞后于大学体育发展的进程,通过分析目前几种常用特殊体育课程的性质与定位,重新认识大学特殊体育教育,提出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融合体育教育是国际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的主流。维护残疾学生融合体育教育权对其康复身心、健全人格、增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对残疾学生融合体育教育权的概念及国际法渊源进行阐释,通过对美、英、澳3国残疾学生融合体育教育权法律保障的考察,并与中国残疾学生体育维权法律保障进行比较,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提出完善立法形式、完善残疾人教育法规、加强法规配套建设和建立多元化救济机制等建议,以期建立健全融合体育教育法律保障体系,使残疾学生充分享有公平的体育教育权。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些基本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等,都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谭红 《体育学刊》2007,14(4):61-63
新课程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学校体育课程通过人化的回归,在更高文化层次上发展,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更应关注学生“多向度”的发展,唤醒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