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城乡统筹思想包含着三个逻辑严谨、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一是对城乡关系一系列前瞻性的具体论述,即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二是研究城乡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三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指向,即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共产主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目标。这三个要素又是浑然一体的。深入学习、系统梳理、准确理解马克思城乡统筹思想的三个要素,对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乡关系失衡具体表现为经济失衡、政治失衡、社会失衡和文化失衡.这些失衡不仅会损害社会公平,而且也与经济效率原则相悖,因此实现城乡关系从分离向融合、从对立向和谐的转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课题.在工作中要着力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要推进城乡统一管理,促进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50年代末,英国科学家C·P·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讲和写作轰动一时。他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问日益专门化,造成现代社会中科学与文化的分裂,科技专家与人文学者成为越来越难以沟通、互相对立的两个集团。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广阔的领域。对这一课题进行教学与研究,首先需要阐明三个问题。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16-17世纪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革命,经过18-19世纪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特别是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出现了新的形势:(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进程加快,三者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这个进程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第一次是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它使得技术与科学从彼此分离走向日益结合,并且并入了工业生产过程中,从此,“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1]。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与工业的结合,“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2],它破坏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变革是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它的状况成为“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3]278,它的社会地位“一天天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3]297。第二次是19世纪末开始的物理学革命,先是19世纪后期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创立,接着...  相似文献   

5.
“STS”是“Science、Teche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STS”教育即“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STS教育是针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导致许多国家出现了社会和科学技术明显分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脱节的状况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如何把科学、技术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教育,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这已成为当前各国教育改革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倍倍尔立足于当时土地集中的现状,明确指出土壤肥力的枯竭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土地掠夺性利用的结果。此外,工业方面财富的集中也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的表现,所以,"过剩"的人口是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分离不仅浪费了有利于土壤肥力的物质,而且还破坏生态环境。倍倍尔展望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不但是土地私有制废止,土地得到改良,城乡对立的状况也逐渐消减。  相似文献   

7.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探讨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的关系,进而阐明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以及现代教育对科学技术革命和发展的作用,这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深对现代教育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更好地使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迎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教育改革的步子,是有裨益的。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1、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科学技术产生于社会生产。恩格斯曾说:“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  相似文献   

8.
农民增收趋缓及城乡收入差别的不合理拉大,已经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实现,对社会安定及扩大内需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道极其重要的待解难题。破解这道难题,必须高屋建瓴,站在消除城乡隔离、对立、分离和不公平格局的高度,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村成人教育一直陷于“离农”和“为农”的两难抉择中。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农村成人教育功能的理解有偏差,对农村成人接受教育的主体意愿的忽视,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现实以及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要消解农村成人教育“离农”和“为农”的两难抉择,应该把城乡共同发展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定位,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此外,还要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科举制度看我国的城乡文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科举制度下的“人才回流”机制对中国社会城乡文化平衡的作用,认为在当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缩小我国城乡和地区差距与对立,建立城乡文化平衡机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重视发挥城镇在城乡文化联系中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城市知识分子支援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核心命题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投入。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劳动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示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力量或第一推动力,因此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科技生产力思想的核心命题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投入。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力量或第一推动力,因此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曾经一度是彼此对立与分离的两种课程形态 ,但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经过两次国际课程改革运动和课程理论的发展 ,这两种课程形态由截然分开和彼此对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 ,熔于一炉 ,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  相似文献   

14.
网络艺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艺术是难以分离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的开发就是当今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起点。由计算机艺术发展起来的网络艺术 ,标志着科学技术与艺术在新的文化历史时代 ,继摄影、电影、电视艺术之后又一次从探索人类的两个绝对抽象观念的对立中互相影响、渗透 ,最后走到了一起 ,也证明网络艺术在新的世纪所要积淀的正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赵珏和恩娟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小说通过这两个学生时代同窗的身世变迁,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和统一,爱情与婚姻的分离和组合,男人与女人的对立和依赖,人性与时代的矛盾和融合等种种现象及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内卷化”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雨 《教育探索》2012,(3):11-12
农村教育“内卷化”是社会发展失范的一种表现,它将造成社会合理流动割裂、读书无用观点抬头和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等社会危害.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和农民教育观念改变等因素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转变农民教育观念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教育内卷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对立抑或分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二者意见对立、观点冲突,这是较为流行的看法。依据形式逻辑,“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所言说的对象并非同一命题,二者不形成对立关系。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种理论的关系并非对立而为分立。二者分立的缘由在于它们对技术的界定、意义的不同认知,以及对技术研究路径的不同指向。  相似文献   

18.
"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教育在价值选择上存在"离农"与"为农"的悖论,表现为教育功能、发展取向和主体意愿上的对立.悖论的存在既源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又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消解农村教育"离农"和"为农"·悖论的逻辑前提是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确立系统化思维方式.走出"离农"和"为农"逻辑困境后.农村教育的价值选择应该定位在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上.  相似文献   

19.
路遥《人生》叙述了处于特殊社会结构"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包括事业悲剧和爱情悲剧两个方面。通过高加林社会角色的错位即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矛盾冲突来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在这种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他的人生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20.
城乡关系问题不仅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很复杂的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观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城乡关系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城乡关系从分离、对立到统筹、融合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观的要旨,从以农补工、以乡养城、城乡分隔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与实现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观在中国的实践脉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制度创新,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前重构和谐城乡关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