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燕  蒋道文 《现代语文》2009,(8):107-108
鲁迅新诗不独体现着深邃丰富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鲁迅新诗是以对话的方式来组织诗歌的外在形式,来连缀诗歌内容和表现诗歌思想情感的,由此呈现着一种对话结构形式,使其诗歌结构形式更为细致、缜密。  相似文献   

2.
黄燕  蒋道文 《现代语文》2009,(10):107-108
鲁迅新诗不独体现着深邃丰富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鲁迅新诗是以对话的方式来组织诗歌的外在形式,来连缀诗歌内容和表现诗歌思想情感的,由此呈现着一种对话结构形式,使其诗歌结构形式更为细致、缜密。  相似文献   

3.
曾游学欧洲的梁宗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与此同时,梁宗岱还针对当时新诗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了自己对新诗形式上的看法。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形式的探索不仅有着到西方象征主义痕迹,也包含着他本人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文章主要从诗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诗歌的音乐性和诗行构建以及诗歌形式的"真"这三方面阐述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新诗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他不仅以新诗创作的实绩推动白话文学的前进,同时对建设新诗理论也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诗歌要表达诗人的真实的情思,诗歌的"贵族化"理论和中西融合的诗歌发展之路,都是早期他对新诗理论的重要贡献。这些理论使他成为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不发达,主要表现在基本理论的薄弱,当前更是如此。这都和对白话新诗整个发展史的认识分不开。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下发生的中国启蒙运动,因此,它带有某种盲目反传统的倾向。白语新诗不是五四运动的直接产物,思想的解放不等于思想载体(诗歌形式等等)的解放,因而诗歌形式的研究成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以倡导白话格律诗的创作作为目标是过去诗歌形式研究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 :主张诗应当富于时代精神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浓郁诗情 ;主张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主张诗应当有艺术形式的规范。着重论述闻一多为建立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而提出的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 ,并联系新诗的历史和现状 ,论述闻一多这一理论主张对新诗创作、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认为新诗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有悖于闻一多关于新诗的理论主张。认为新诗应在继承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发挥民族语文的特点和优长 ,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 ,学习和发展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理论 ,以实现新诗的格律化 ,创造出新诗形式的艺术规范来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9.
对胡适在清末至五四时期的英语诗歌翻译进行描述型研究。选择胡适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是中国白话新诗的首创者,打破了对外国诗歌进行文言古体翻译的传统规范,确立了新的用白话新诗形式进行译诗的诗歌翻译规范。由于胡适本人的诗歌翻译也经历了从传统规范到新规范的过渡,对其变化过程进行探索则具有一定的意义。不仅如此,诗歌翻译还影响到了当时民族文学的发展,即创立了白话新诗这一文学形式,推动了民族诗歌由旧体诗向白话新诗的转变过程。运用规范理论的内容对胡适的翻译现象进行研究,能够很好地解释胡适先而遵从传统翻译规范继而偏离传统创立新规范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以形式为基础的学模式,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是诗歌的重要方向。诗体是诗歌形式的最终表征。在中国新诗中,诗体还远远不够丰富,既有的诗体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乃至缺陷,要张扬诗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变规律,就有必要对新诗诗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陶保玺的《新诗大千》是一部研究新诗体式的重要作,以新诗的两种主要样式新格律诗和自由诗为对象,对新诗的体式特征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一些具有诗学意义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围绕新诗格律的问题,卞之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其重点是将“顿”视为诗律的核心。并从节奏角度划分诗歌的形式。卞之琳的诗歌理论显示了白话新诗在理论层面上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语言内在音乐性的寻求的成绩。但从诗歌效果史和诗歌写作实践上看,其理论又有着局限。  相似文献   

12.
新诗自诞生以来 ,一直缺乏对其用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来研究。《新诗艺术》则从中国传统诗歌审美要求 ,新诗艺术范畴等角度论证新诗。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诗界的革命取消了传统诗歌样式的合法性,白话新诗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诗歌。"五四"白话倡导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拒绝传统的偏激,使其"发难者"的理论倡导与具体创作者的写作实践之间存在着不短的距离。大多数新文学作家在理性上认可新诗的合法地位,但在个人情感上仍难以忘怀于旧体诗词的书写。新诗与旧诗的共存状态,不仅有外部环境的推动,而且是诗歌内容、形式、语言等本身的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诗合法性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在于它的形式或者说诗体。新诗中的自我表现值得关注,其中主体的凸现与消隐,使得新诗艺术一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可理喻和晦涩难懂,另一方面出现了以形式的随意甚至抛弃形式的任意性表达为特征的倾向,从而带来了诗歌艺术感觉与艺术形式的不可共感性。诗体的缺失,不仅使诗人感到新诗诗体缺乏审美表现力,也使读者感到新诗诗体缺乏审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发起的新诗格律化运动,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使之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源流.闻一多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与新诗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既是新诗规范化的步骤,又是新诗民族化的途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产物,是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所占距的重要地位之标志。英美文学对戏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形式与创作技巧方面来看,英美诗歌在戏剧独白方面不断追求诗歌形式对内容的重要意义,并用“包容万象”的艺术胸襟,不断对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进行探索,使现代新诗的创作形式更加丰富,一方面又对现代新诗传统进行发展,创作出大批与现代新诗存在差异性的诗歌作品,对现代新诗的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8.
内容与形式、自由与格律是长期困扰新诗的一大难题。该文指出丧失形式规范是新诗失去读者的主要原因,而形式是诗歌区别于散文的首要因素。同时阐明了诗歌形式规范的基本内涵,指出重建新诗形式规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诗歌体理论笼而统之地讲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和“意境”。这些体特点基本上是从中国古代诗歌和浪漫主义新诗中总结出来的。而运用不同创作方法创作的新诗和不同形式的新诗在抒情性和音乐性上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也不一定都有意境。偏执于一个方面容易导致理论的片面性。当今中国诗坛,学习借鉴现代派诗歌艺术手法的意象诗已经占据了主流地位,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纠正对诗歌体特点的片面性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