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有利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是目前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观念落后,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和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要主动学习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应用,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并积极面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成性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课程整合中的地位愈加明显。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鼓励各个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快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和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就必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自主地参与学习。所以如何更有效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将成为当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不是在技术理性的指导下尽力让信息技术"装扮的"更像课程教学,而是要超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学环境等条件性要素,从学生发展这一本质性要素出发来考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和路径。聚合和推送优质课程资源,解决课程资源匮乏及共享问题;提供智能化的学习分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机分工,提升教师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中的贡献力;创建适合教与学的信息化环境,为教与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环境支持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的最基本素质.因此,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教师更好地展开课程教学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力.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对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既要创新课程教学的思维,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逻辑推理素养,又要对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借此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人的信息素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展开教学,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不断在实践中思考,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让孩子成为21世纪的应用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信息型人才。如今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探讨适应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必经之路.因此,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符合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创新教学,才能促使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高职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不同,针对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差异化教学问题,设计并开发“微信+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实现微课发布、问卷调查、投票、关键词回复、在线答疑等功能。在线学习平台丰富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手段,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晋城市从2003年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操作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盂令艳 《考试周刊》2014,(53):29-29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文章认为,教师要明确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科学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学习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小学生的一门应用技能型课程,虽然课时不多,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究意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信息技术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信息技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目标应该从学生、教师和信息技术课程这三方面出发,通过评价,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与课程不断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王爱业 《考试周刊》2013,(33):133-134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实践技能很强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必须掌握好信息技术课的相关知识。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为社会培养实际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中信息化、现代化、个性化、综合化和素质化的。我国生物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结合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咨询,了解到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和我国最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备实时性的最新和最热消息,有利于学生拓宽眼界、跟上时代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并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信息化教学设计要遵循多种教育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多种信息资源和学习工具,提供具有驱动性的问题或者任务,采取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采用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进行质量监控,还要在实践中注意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注意教学目标与意义建构相结合,重视教师系统地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用信息技术的常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指利用信息手段将各种资源优化组合,形成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老师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高效的学习.加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程教学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过渡.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为教育的改革创造条件,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好高中物理的信息化教学?  相似文献   

19.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本文分析了微视频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势,探讨了教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微视频这一有力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成为促进教师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工具。深度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备受关注。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教学的改革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因此,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思考实现地理信息化教学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的有效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