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略或称纪略 (以下统称之为方略 ) ,是清代军事档案史料的汇编。作为清代档案文献编纂公布的重要形式之一 ,终清一代不仅其编纂的数量多 ,范围广 ,而且还逐步形成了一些制度和原则 ,对之加以探讨 ,既可以丰富档案文献编纂史的研究 ,同时对今天的档案编研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清代方略的编纂种类和特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称 ,清代历朝编就的方略约60种左右 ,其书名、卷帙、主编、时间等请读者参阅《清史稿·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贩书偶记》及其《续编》等文献 ,恕不赘列。在这60种方略中 ,从其编纂的机构或人员…  相似文献   

2.
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地区后,为了炫耀其武功和备其统治之需,自乾隆至宣统年间,赦命官修了《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大清一统志》、(西北部分),各种有关《方略》或《纪略》,《新疆图志》等几部西北边疆史地论著本文分别予以评述,并尝试性探讨了其在文献学和史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方略馆主要负责编纂"方略"史书,是清代特开的官修史书机构。始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编纂《平定三逆方略》时,置于内阁,有撰事则设,书成即撤。乾隆朝成为常设史馆,隶属军机处。晚清以降,逐渐衰落。方略馆机构职掌明确,人员管理制度严格,不仅纂修方略,而且参与纂修诸如《皇舆全图》《皇舆西域图志》《大清一统志》《满洲源流考》《明纪纲目》等书籍。方略馆编纂活动见证了清代由大乱走向大治、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在不同时期扮演着构建清帝"大一统"之主地位、昭示国家疆域"大一统"之盛、维护统治秩序、重塑清廷统治权威等多面相的角色。本文梳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其它文献史料,拟对方略馆沿置始末、机构职掌与人员管理、方略编纂活动及特色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探析。  相似文献   

4.
王文欣 《历史档案》2020,(2):138-144
正清嘉庆朝官修大型文集《钦定全唐文》的编纂基础是一部160卷本"内府旧藏《全唐文》"稿本,其编纂者是历仕康雍乾三朝的翰林词臣陈邦彦。陈氏原稿下落不明,今人往往仅通过嘉庆年间的文献记载了解其情况。本文结合陈邦彦生平履历,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档案,梳理陈氏向乾隆帝进呈自编《全唐文》稿本的过程与情境,分析这部书稿的完成程度、编纂时间、内容来  相似文献   

5.
马礼逊是来到中国的第一位基督新教的传教士。在华的25年间,他不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予以出版,并使其得以更为完整地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还编纂了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各种汉英字典编纂之圭臬。  相似文献   

6.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7.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歌总集,是研究元好问。研究金代文史的重要文献,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忽视了对它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中州集》为探讨对象,力求全面地揭示其文化意义,分析其文献得失。一、《中州集》的编纂动机与编纂过程元好问在《中州集序》中称其编纂动机是收集金朝百年来的诗人诗作,在《自题中州集后》诗中又说:"平世何曾有稗官,  相似文献   

8.
以求精为旨归的唐宋律诗选集《瀛奎律髓》立足于唐、宋近七百年间的诗坛盛况,依据编纂者方回独到的诗学立场,遴选出唐宋五七言律诗近3000首,涉及唐宋诗人300余家,成就有元一代之诗学名著。历来关于方回诗学的讨论已是聚讼纷纭,然而对其选集经典《瀛奎律髓》之编纂思想的研究却稍显冷清。细究全书,无论是按类分编的体例观,还是客观求实的遴选标准,抑或是耳目一新的评论技巧,以及严谨认真的编撰态度,无不体现方回别具一格的图书编纂思想,于后世之总集编纂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9.
乐怡 《图书馆杂志》2006,25(4):74-77,28
《提要稿》为翁方纲参与《四库全书》编纂时所作提要底稿,计千余篇。提要因其初稿性质,故与通行本《四库提要》存在诸多差异。本文通过《提要稿》与《四库全书》对图书之著录、对图书之取舍及分类、对图书之编排,以及内容异同之对比研究,说明《四库提要》编纂过程中对书籍之处理标准、分纂官与总纂官之责任关系、提要之修改等问题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东晋史家王隐所撰纪传体《晋书》,是在东晋建国之初奉命撰修的国史,历时二十几年方才告成。然由于该书早佚,其史学价值及史学特色未为后世学者所充分认识。本文试从史书体例、史料来源、史料价值、编纂方法等几方面对王隐《晋书》予以探析,以明确该书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及在史学史上应占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