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血管生成是个多步骤的过程,众多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血管生成抑制物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热点。其中内源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物是人体内源性蛋白的一部分,在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着较好的抗癌前景。文章就内源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物的类型、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人体中最常见、多发、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其侵袭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而新血管生成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影响肿瘤发生与否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和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在胃癌的生长、转移过程中,VEGF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它在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与血管、淋巴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VEGF和VEGF受体家族VEGF家族是内皮细胞的特异有丝分裂原,是一种多肽生长因子,能增强内皮细胞的生存能力,促进有丝分裂,增强趋化性和血管渗透性。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VEGF-A主要调节血管的生成;VEGF-C和VEGF-D主要调节淋巴管的生成;VEGF-B在结构上类似VEGF-A和PLGF,它在结直肠癌的转移淋巴结中有高水平表达,但它的具体功能还没完全明了;VEGF-E结构类似VEGF-A,能够有效促进血管的生成。VEGF-A基因定位于6P21.3染色...  相似文献   

3.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肿块。当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后就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及功能.从而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按肿瘤对生物的危害性和特点可分为两大类:良胜瘤和恶性瘤。前者常外包纤维包膜,无浸润性,生长比较慢·因此对生命危害小,一般称为“瘤”。而后者生长比较快,很少有包膜.有浸润性,能扩散转移,对生命危害较大·通常称为“癌”在某些肿瘤细胞中,有可见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这对肿瘤的诊断、防治以及病因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症,是一种血…  相似文献   

4.
缺氧是实体瘤生长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它和肿瘤的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及人体的一种转录因子,HIF-1是由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HIF-1α代表HIF—1的活性,其表达与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特征密切相关.HIF-1α对临床的诊断和对癌症治疗手段和新药物的研发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缺氧是实体瘤生长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它和肿瘤的发展、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及人体的一种转录因子,HIF-1是由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HIF-1α代表HIF-1的活性,其表达与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特征密切相关。HIF-1α对临床的诊断和对癌症治疗手段和新药物的研发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HIF-1α的研究有着及其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乳腺癌的转移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离,穿过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诱导生成新生血管,穿入邻近淋巴管和血管,在新的基质中形成转移灶等诸多步骤交杂的过程,研究发现,在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中,均有基质金属蛋酶(MMPs)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CD31、MMP2、MMP9、CathepsinD在恶性黑色索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株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索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CD3l、CathepsinD、MMP2、MMP9、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染色;分别计数血管生成拟态周围及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及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百分率;连续计数10个高倍视野并取其均值。结果:在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第9~12天移植瘤中的血管生成拟态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细胞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细胞百分率;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CD31、CathepsinD、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与肿瘤细胞中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问不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问存在相关.与CathepsinD、MMP9、MMP2之间不存在相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共存.且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问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CD31、CathepsinD、MMP2、MMP9、HMB45等参与了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其中CD31、MMP2作用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性地研究了大肠癌组织及其同一患者形态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与大肠癌发生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癌组织与正常大肠粘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等因素不存在相关性,而与Ducks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表明肿瘤血管的生成在大肠癌的生长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检测可以作为大肠癌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和C57小鼠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常规HE染色和CD31、PAS染色.显微镜下分别计数肿瘤组织中央区和外周区的高倍视野(×400)下血管生成拟态以及内皮依赖性血管.结果:在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第9~12天该结构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肿瘤中央区、外周区血管生成拟态密度均呈现先递增后递减趋势;两个区域内的血管生成拟态密度比较:在第1~6天内肿瘤中央区高于外周区,在第7~8天肿瘤外周区高于中央区.内皮依赖性血管在肿瘤组织的中央区和外周区呈现递减趋势.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比较:在第1~7天肿瘤中央区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高于外周区,在第8~12d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别.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肿瘤组织的坏死率之间呈密切负相关(r=-0.978,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与肿瘤组织坏死率之间亦存在负相关(r=-0.230,P<0.05).结论: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血液供应方式,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并存于肿瘤组织内.随肿瘤生长变化而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胚胎发育早期血管的形成有两种相延续的方式:首先是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即由中胚层衍生的原始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聚集、分化,在原位形成大小相同的原始毛细血管网;随后是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即在已形成血管床的基础上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重塑形成新血管分支,并相互连接成血管网络[1].传统观念认为出生后只存在血管新生,不存在血管生成[2].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参与人胚胎时期的血管生成,而且最近研究发现成人个体外周血中存在EPC,参与出生后的血管新生(postnatalangiogenesis)过程.这不仅证实了出生后血管生成的存在,而且为缺血性疾病、创伤愈合和肿瘤治疗提供了广阔的临床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CD31、MMP2、MMP9、CathepsinD在恶性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株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CD31、CathepsinD、MMP2、MMP9、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染色;分别计数血管生成拟态周围及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及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百分率;连续计数10个高倍视野并取其均值.结果:在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第9~12天移植瘤中的血管生成拟态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细胞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细胞百分率;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CD31、CathepsinD、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与肿瘤细胞中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与CathepsinD、MMP9、MMP2之间不存在相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共存,且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CD31、CathepsinD、MMP2、MMP9、HMB45等参与了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其中CD31、MMP2作用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肿瘤的生长需要依靠自身血管供氧和营养物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调节血管生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内皮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等重要的影响因子.目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已经在临床治疗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近年,已研究出多种对VEGF及其受体具有高选择性的抑制剂.本文从不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出发,综述了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策略.  相似文献   

13.
肿瘤微环境主要由肿瘤细胞、肿瘤相关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肿瘤微环境中的间质细胞,诱导间质细胞分化并发挥促肿瘤的作用,从而为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DNA甲基化异常是肿瘤的特点。目前关于肿瘤的甲基化调控机制已有大量报道,对于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有了一些报道。然而,关于肿瘤细胞对微环境间质细胞的甲基化调控机制以及这种调控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没有系统的论述。本综述总结了肿瘤细胞对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甲基化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间质细胞发生的一些促肿瘤改变,从而全面阐释了肿瘤细胞和间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总结了肿瘤细胞对肿瘤微环境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尤其是甲基化调控在肿瘤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干预肿瘤细胞对微环境中间质细胞的甲基化调节过程,可以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肿瘤是细胞异常分化增殖的恶性疾病.血管新生是指在原有血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微小血管.肿瘤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与其中的微血管增生有密切关系,无论原发或转移肿瘤,其持续生长都必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肿瘤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所谓肿瘤 ,是指 (人 )机体某些部分组织的细胞在一定内在因素或外界致病因子的作用下 ,产生病理改变 ,出现病理性异常增生的一个不正常的组织块 ,医学上称之为肿瘤。人体除了毛发、牙齿和指甲外 ,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肿瘤。根据肿瘤对人体危害程度的不同 ,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 ,不转移 ,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又叫癌肿或癌瘤 ,人们习惯称之为“癌症” ,其大部分发生在上皮组织 (如皮肤、粘膜、腺体等 )。该类肿瘤生长迅速 ,呈浸润性生长 ,可破坏周围的组织 ,这就是癌。癌症是机体组织…  相似文献   

16.
转移是肿瘤患者病情恶化、死亡以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不仅是中性粒细胞的一种免疫机制,还通过多种策略促进肿瘤的转移。中性粒细胞被招募至转移位点形成NETs,参与转移前生态位的形成;NETs促进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使得肿瘤细胞获得迁移和侵入能力;NETs粘附、截留循环肿瘤细胞,促其定植和增殖;NETs增强肿瘤细胞线粒体功能,改变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唤醒休眠的微转移肿瘤细胞;NETs通过包裹的方式“装甲化”肿瘤细胞,使其免受攻击。  相似文献   

17.
Endogl in(CD105)是一种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是最近多数学者确定的一种最理想的人类内皮细胞增殖的指示剂.CD105被发现在血管生成组织的脉管内皮上过表达,已经提示出一些临床前的研究设计去进一步理解CD105在血管发生上的作用以及评价其最适当的临床应用:诊断、随诊、转移、预后以及作为治疗的靶目标.针对肿瘤(或其他疾病)相关的血管系统抗体作为靶目标的治疗是人类肿瘤中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细胞程序性坏死是一种受到严格调控的细胞坏死形式,其发生依赖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激酶RIPK1和RIPK3以及RIPK3底物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MLKL)的活化。由于细胞膜破裂,发生程序性坏死的细胞会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分子,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程序性坏死参与调控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肿瘤细胞程序性坏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激活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细胞程序性坏死也被发现能增强髓系细胞诱导的适应性免疫抑制,进而促进肿瘤发生。此外,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会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细胞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及其在癌症中的复杂作用机制,并讨论了靶向程序性坏死调控蛋白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MTT法检测槲皮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用Griess法检测槲皮素对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及ATP(三磷酸腺苷)、NA(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的血管内皮细胞NO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槲皮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及NO分泌没有影响,但能拮抗ATP和NA对血管内皮细胞NO产生的促进作用,这个作用可能与离子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包括VEGF—A,-B,—C,—D,—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都与同型的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Fltl),VEGFR—2(KDR/Flk1)和/或VEGFR—3(Flt4)结合。本文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