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通过辨析2013年某海外拍卖行拍出的苏轼《功甫帖》、苏轼现存书法及苏轼在湖州留下的书法遗迹,认为:《功甫帖》是用苏轼晚年书法摹写中期书法,字体脱离苏轼特定时期的书风特点;笔墨不精,与苏轼真迹差距甚远;结体呆板,整帖格式不合规矩;墨迹人为搽磨做旧,有摹、填结合加涂改嫌疑,个别笔划非自然书写;印章有作伪嫌疑。因此,现在的《功甫帖》与苏轼同时期的书风格格不入,属于用晚年书风特征仿中年书法,非自然书写,是一个摹填结合再加涂改的仿品。  相似文献   

2.
要上好书法这门课,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书法这一独特艺术的美学特征,在蒙格、临摹、脱帖、博采、独创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书法审美的引导和熏陶,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和创造的欲求。一、书法与绘画、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我们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书法和绘画是亲缘最近的姊妹艺术。所谓“书画同源”,是说最早人们就是用绘画来记事的。在象形的基础上,文字又演变为甲骨、钟鼎、大小篆、隶、草、真、行等书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与画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多年老年书法教学经验和自身学习书法的深刻体会,我认为学好书法,应在读帖和临帖上多下功夫。首先,要认真读帖。实践证明,认真读帖是学好书法的前提条件。常言道:"读帖胜于临帖。""字,一半是看会的",由此可见读帖的重要性。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强  相似文献   

4.
民国书法的主流是以碑为本,兼采法帖和墨迹。而沈尹默的书法由帖转碑,又由碑转帖,主要取法于法帖和墨迹,追求二王的审美趣味,具有显著的书风倾向,并以此来兼融北碑,形成了气韵沉酣、清新刚健的艺术风格。沈尹默顺应了书法发展的客观要求,使他的书法具有了历史性的意义,表现出了民国书法的新面貌、新气象,成为民国书法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
帖学与碑学是书法艺术中的两大流派,自清代碑学形成后,碑帖之间孰优孰劣成为书学上争论的焦点,碑学大师康有为认为帖学派自唐宋而下柔弱无力,大力提倡六朝碑版书风,实是矫枉过正,清代帖学的衰退是因其背离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神,艺术上陷于僵化造成的,碑,帖属于不同的美学范畴,因此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将之置于同一个审美层面上,对它们加以全面认识并作出艺术取向上的定位,唯此,对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便喜欢上了书法。怀素的草书,就是我喜欢的古代名家书体之一。青年时期,我曾读写怀素的《自叙帖》十余年。从事书法教学后,我又多次以怀素的《论书帖》为范本,在草书授课时运用。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怀素的《论书帖》是一幅章法、结体法和笔法俱佳的草书精品,又是一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传世妙文。怀素《论书帖》,是其患风湿病四年时给朋友写的谈书法学习  相似文献   

7.
新的审美理想必然会导致相应的审美实践。"丑书"以"丑拙"的姿态登上书法美学的舞台,从思想观念上动摇了传统帖学的惰性,开启了以对立冲突为特征的近代书法美学,引发了书法史上的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读帖在书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初学者应从读笔画、读结构入手认真读帖。激发审美情趣,培养读帖的兴趣,逐步提高书写能力。  相似文献   

9.
《同学少年》2013,(5):53-53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传世书法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以下十帖. 一、"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被乾隆皇帝视为稀世珍品的三件东晋书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与王询的《伯远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书法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相似文献   

10.
一、联系汉字文化。激发练习书法的冲动 书法教学不能割裂其文化内涵,当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寻根求源,以增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学习书法的强烈兴趣。教学中可结合时机向学生介绍“张旭披发狂草”、“智永秃笔成冢”、“右军墨宝换鹅”、“萧何深思题匾”等古代书法家的趣闻轶事。而浩如烟海的历代书帖,更为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便喜欢上了书法.怀素的草书,就是我喜欢的古代名家书体之一.青年时期,我曾读写怀素的《自叙帖》十余年.从事书法教学后,我又多次以怀素的《论书帖》为范本,在草书授课时运用.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怀素的《论书帖》是一幅章法、结体法和笔法俱佳的草书精品,又是一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传世妙文.  相似文献   

12.
王垿是晚清青岛书坛著名书法家,他在青岛留下了大量书法墨迹。这些作品自成风格,人称"垿体"。王垿以充满个性的"有限的调节变化"坚守着帖学阵地,是对康有为关于晚清"帖学大坏"观点的有力反拨。同时亦反映出晚清书法审美取向的多样化,丰富了帖学经典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一) 《兰亭序帖》相传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所写的一篇序文,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学术界一致公认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确曾起过承先启后的作用,被奉为“书圣”,而《兰亭序帖》又被推为“法帖第一”。但是,谁也没有见到过王羲之书《兰亭序帖》的真迹。就是王羲之书的其他一些书帖,如快雪时晴贴、平安帖、丧乱帖等书陪帖的真迹,也没有人见到过。《兰亭序帖》传世本种类颇多,但都不外乎是摹本、临本、钩填本、石刻本,各本并列比较,又都不尽相同。因此,关于《兰亭序帖》的真伪问题,在我国书法史上已争论  相似文献   

14.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柳公权、杨凝式、苏东坡、蔡襄均以继承颜真卿而成为光耀千秋的书法大师。元明两朝,帖学兴盛,颜真卿几乎被书坛遗忘。清康雍乾年间,先是董其昌后是赵孟颊书法笼罩书坛,帖学式微,书风萎靡。乾嘉年间颜真卿书法再次隆兴,培育了刘石庵、伊秉绶、何绍基、张廷济、赵之谦、翁同和、谭延闿等一批碑帖兼擅的书法大师,使中国书法又一次进入到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5.
<正>在清代之前,人们谈论书法欣赏的时候,是不会把北朝石刻文字作为审美对象的,尽管北朝石刻文字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中。而自阮元提出"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以来,北朝石刻文字便进入书法家的视野,包世臣对北碑极力鼓吹,加上邓石如、赵之谦、张裕钊等人的实践,至康有为"尊碑卑唐论"的提出,北朝石刻文字便理所应当地成了我们书法史、书法实践及书法欣赏的  相似文献   

16.
邵明香 《江苏教育》2022,(21):38-41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要重视以书法为重要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课堂教学是小学书法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运用“三味”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读帖、用心书写,品味书法艺术的魅力,提升书法审美境界,从而让课表中的书法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17.
书帖特点 师:《兰亭集序》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的优美散文,也是一幅标志着中国书法从筚路蓝缕走向艺术成熟的巅峰之作.书,心画也,字如其人,文字内容和书法作品之间存在怎样的契合?请同学们试比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两幅书法字帖,可以在笔画线条、字体姿态、字体大小、笔墨干枯、总体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8.
王学仲先生既是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又是“黾学学派”的创始人与“黾学”的践行者。他诗、文、书、画四绝,著作等身。他还提出了“碑、帖、经”三派论,这是对中国书法史进行系统梳理之后所作出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的提出,影响着当代中国书法的创作与审美走向。王学仲先生对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领域的独特阐释与创作实践,与其书法创作形成了“异体同源”的并立之势,引领一代风尚。为此,笔者采访了王学仲先生。  相似文献   

19.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种高雅艺术,中国的书法有着育德、启智、健身、审美等诸多方面的功能。这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教育界的风起云涌,许多大、中小学己将书法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师范院校都将原来开设的书法选修课纳入了必修课,并作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必备内容。可以说古老的书法艺术正在今日菁菁校园迎来又一个春天。一、书法教学中的素质教育1.品德修养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所书写的内容是以民族本土的思想文化为主。学生学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做人的过程。书帖中的“夙夜在公”…  相似文献   

20.
吴琚,是我国南宋时期淡泊好古的官员,更是一位精于书画、尤擅书法的艺术家,孝宗皇帝常召之一起论诗作书。《焦山题名》帖,便是吴琚留给后人的一幅书法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