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从是名的多产作家。他笔下的湘西小说是一幅幅清淡的山水画,是一曲曲悠远的牧歌,浸润了作的化理想。分析沈从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小说,我们可以观照他化选择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雷水莲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6):60-61,91
自诩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边地的“歌者”,常在乡村世界、都市世界互为观照、互为发现中实现向善向美的文学理想。沈小说的农村世界尤如世外桃源,但它的神秘、快乐也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而渐失其浪漫情调。沈深情礼赞乡村世界,批判都市社会,这与他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命哲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沈从是一个对人生怀有极大热情的人,但在内心深处,他却是一个孤独。他留恋于都市明却倾心于乡村生活,他向往现代化却钟情于原始风土人情,本试从他创作中与时代政治,同代作家既错位又同步的现象来分析,研究其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生命”是研究沈从文小说的一把钥匙,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有中西生命文化的因子,同时,沈从文“地域”、“文化”的边缘身份也使他的作品与乡土的“生命”结缘。他的生命思维模式是,采取社会进程向后看, 把目光投注于“过去”(人类的童年),歌颂这种“人类的童年”的原始本真生命,生命道德提升向上、向前看的特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沈从以故乡湘西风土人情和社会历史人生为题材的作品,执着追寻和自己与民族的精神家园,虔诚探索和挖掘健康生命形式,重视展现和批判湘西乡风民俗,具有丰富的深厚的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沈从“恶”城市而“好”乡村,“憎”知识分子而“爱”抹布阶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真诚地怀恋故乡那“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严肃地嘲讽“场面上人”那被所谓的思想观念扭曲的人性,这代表着作心目中理想人生的两个支柱。二统一的契合点,便是沈从对美、对生命、对理想人生形式的呼唤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鲁迅、沈从文小说创作文化心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具有强烈文化意识的现代作家,他们的文化心理在二、三十年代文坛上各具一定的代表性。从文化目的、文化反思和批判、文化价值取向几个方面深入比较,他们小说创作中所彰显的文化心理既各具特色,又时时相通,与各自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8.
特殊地理位置、人生历练和文化环境形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色调。基于独特的文化操守,沈从文在精心构造的艺术世界里,充分阐释了他的文学理想:高举独立与超然的旗帜,提倡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崇美轻真,诗意地再现生活;主张与现实拉开距离,用古典的审美标准和现代的表现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有自己的情爱审美选择,其作品中的情爱的描写打破了长期统治中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摒弃封建文化核心——礼教,主张“忠、孝、节”奴性,扼杀个性自由。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热爱,以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的气质,带有那个地方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辰河边诗意盎然优美健康的男女爱情,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秀美别致色彩斑烂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沈从文的小说可以说是其用全付心血浇灌出来的一束束奇花异葩,充实点缀了中国现代文学艺苑,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和美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试论沈从文的文化心理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文化学、符号学理论方法,以沈从文的文化心理为研究对象,认为苗文化心理、自卑情结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因,也是沈从文小说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格,只有熟识这一问题,才能对沈从文小说有深层的理解,也才能突破以往沈从文小说研究中只注重形式分析、忽略文化心理分析的陈旧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作为抒情诗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有意识地开拓小说的文体形式及所要表现的生命主题。在创作方法上,沈从文强调抒情,认为小说写作是作家内心力量隐蔽审慎的表达。同时沈从文反对无技术的写作,反对天才、灵感式的写作,他通过情感的节制、文字的锤炼,使小说达到叙事与抒情的和谐中衡,并使这类抒情诗小说与泛情主义、滥情主义小说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明进程的结构特征-“贵族性”始终使人陷于“自我封闭”的情感之中,同时这一文明的“贵族性”又使文明的成果始终集中在特定社会及特定阶层中。将文明一词从人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来看,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与沈从文所揭示的都市文明特性非常接近,沈从文从人性的观点出发,揭露了在现代文明的“贵族性”之下形成的特征社会阶层的“虚伪人性”特性,沈从文的都市观也许不能完全代表京派作家对都市的体察,但他对现代文明的体察却是最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以一个“乡下人”独特的乡土抒情的美学风格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记忆中的故乡的同情和热爱。正是基于一个“乡下人”的思想意蕴和他理想的矛盾,他创造出了更具有人性美,更近于人情的《边城》。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20世纪的宏观文化背景上考察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发现其文化意识与审美取向表现出极为突出的民间意识.正是其文化意识与审美取向的民间性决定了其小说创作的精神内核及艺术品格.从而也决定了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同龄作家沈从文与吴浊流身居不同的地域,却因审美理想、文化追求的某些一致性,在创作中表现出相似的文化视角.他们的作品多以乡土生活作为参照,在城乡对比中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和对都市的批判态度,显示出相似的寻根意识和审美追求,并通过各自所描绘的人生形式、道德观念、文化心态等方面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出身、经历、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审美表现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本质上是人类追寻经典的历史,创造经典是文学发展的动力.而何谓经典并无定论.沈从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品格、历史审美价值、世界人类意识三者相统一的独特经典观.重新认识沈从文的经典内涵,应对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缺失的原因和新世纪的经典创造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的人生小说里,都市人生的恶与乡间人生的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人们看到现代都市中精神荒园的现象--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沦丧,乡间里存留的可贵东西--传统美德与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伟大的作家,他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所贡献。从文学观看,沈从文坚持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和独立品格;从批评方法看,沈从文注重对作家创作风格的把握,并用比较的方法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从批评态度看,沈从文提倡诚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19-24
沈从文的湘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化时间意识的圆形时间形态,通过对时间带来的常与变的理性思辨,在放慢了节奏的时间里反复咀嚼回忆,使得作者潜在的乡土意识由基本的物态满足到现实层面,最后升华为审美理想的表现形式。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让创作者归乡潜意识得到显化表达,也让读者寻得了契合归乡心理节奏的旋律,产生共鸣,获得美感。  相似文献   

20.
论沈从文的宗教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是指“深入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一种终极关怀态度。沈从文的宗教精神包括基督教的爱的精神、道家精神和佛教精神。尊重人格、张扬人性是沈从文爱的精神的内涵;贵生命、重自然和尚远古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的认同;实现自我超越、追求心灵自由和面向终极关怀是沈从文对佛教精神的感悟。基督教精神、道家精神和佛教精神互相融合,构成了沈从文的宗教精神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