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固体废物水泥资源化利用必将是我国消纳大部分工业固废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很多工业固废中会含有大量的硫、氯、碱金属等元素,这些物质的超量存在会影响到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和水泥成品质量。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文献,归纳了典型工业固废中硫、氯、碱金属元素的含量范围,并介绍了它们对水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为工业固体废物水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电力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从家庭的基本生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都要靠电力系统作为基本保障。本文重点探讨电气二次回路的重要作用,电气二次回路对电气一次系统起到监测、报警、控制、保护作用,二次接线对故障预报和排除故障具有关键作用,一次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有赖于二次接线的合理设计。本文结合实例简述了二次回路设计,重点探讨了二次接线的主要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老工业基地的"二次腾飞"需要动力系统的支撑.提出了基于"二次腾飞"的动力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动力系统构成要素的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提升老工业基地发展动力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具有降低废气排放、充分利用生活污泥热值、生活污泥中有机物得到彻底分解、不会影响水泥质量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的特征进行介绍,并且就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二次接地设计对变电站的运行提供了一定稳定。同时对保护变电站的设备具有重要作用。变电站的二次接地技术以及设计方案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具有很强的可靠性。本文结合变电站二次接地网的总体规定以及敷设方法,并从接地保护、逻辑接地以及模拟量回路接地、交流电源和计算机系统五个部入手,分析变电站二次接地设计,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电气设备在专业上习惯性分为一次、二次,二次设备对一次设备起到测量、保护、控制等作用。目前电力系统在一次、二次设计、维护、施工方面是分开的,由于以上原因,在有的时候导致一次、二次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配合工作。下面就某个电厂厂变分支零序保护接线存在的问题来分析说明在电力系统一次、二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次、二次必须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7.
电气设备在专业上习惯性分为一次、二次,二次设备对一次设备起到测量、保护、控制等作用,目前在电力系统一次、二次在设计、维护、施工方面是分开的,由于以上原因,在有的时候导致一次、二次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配合工作,下面就某个电厂厂变分支零序保护接线存在的问题来分析说明在电力系统一、二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次、二次必须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水泥、玻璃和卫生陶瓷是建筑业用量最大的化工产品,它们共同组成了化学工业的一个独立分支——硅酸盐工业。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玻璃在建筑物中除作为透光材料外,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用途和新的加工技术,大大拓宽了这种透光材料的使用性能和装饰效果。这种在原有平板玻璃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学的和物理的方法对其进行二次加工,使其获得一系列新的优异性能的技术,叫做玻璃深加工技术。传统的建筑物都是以墙和屋顶为围护结构,在墙上开窗户以便透光通气。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建筑…  相似文献   

9.
二次创业是一次创业的继承和发展,是企业适应发展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战略决策.本文从战略定位、企业优势、组织结构、创新机制和管理模式等五个方面对比了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提出了二次创业中企业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摘要: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方法以二次装置ICD文件和一次系统电网模型作为初始设计信息,讲电力设计单位的绘图软件作为设计平台。在一次系统模型的机场上,设计人员进行二次装置的配置,通过虚端子连接,可视化的虚拟二次回路、功能互操作图以及网络物理连线就可以生成,用来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结构和配置进行描述,同时CID描述文件以及SCD文件就可以自动生成。智能变电站通过该方法提供的可视化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变电站二次系统继承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还方便了智能变电站安装调试、改造、扩建以及更新设备。  相似文献   

11.
煤基固废的大规模循环利用,对于中国西北大型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典型能源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区域内固废、产业协同配置的思路,通过煤基固废制备化学品、环保材料、建材等关键技术开发,构建电石渣、气化渣、废催化剂等典型煤基固废循环利用关键产品链.结果 表明:①电石渣、气化渣、废催化剂等...  相似文献   

12.
黄和平  彭小琳 《资源科学》2012,34(10):1972-1979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是当前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如何定量评价"两型城市"也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脱钩分析模型探讨第二产业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和废物排放的相关关系及脱钩程度,以定量评价南昌市1991年-2010年"两型城市"的发展,结果表明:①1991年-1995年和2001年-2005年南昌市第二产业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均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1996年-2000年和2006年-2010年分别为强脱钩和弱脱钩,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南昌市实现弱脱钩的主要原因,但未能抵消工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幅度;②尽管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环境的压力不减,但1991年-1995年和2001年-2010年南昌市第二产业GDP增长与废物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尤其以1996年-2000年为强脱钩状态,这说明南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南昌市在"两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的同时,以半导体照明、光伏、服务外包三大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湛新 《科技通报》2012,28(4):111-113
磷渣是提取黄磷后的废弃物,在水泥工业的应用中显现出良好的前景。其一是可以作为原料掺入改善水泥熟料的质量;二是能够作为混合材生产磷渣硅酸盐水泥。本文通过控制不同磷渣掺量配比,形成15份不同试样试件,并观察研究不同试件的凝结时间及早期、后期抗压强度变化,对试验结果进行机理分析,以期对大规模生产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引致铜资源需求快速增长,资源需求和产业链风险不断增大,亟需通过有效的循环利用策略降低对原生资源的需求压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弹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构建了铜资源—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的分层级动态物质流模型,评估循环利用策略有效性,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对铜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是实现铜循环利用的主力,再生铜资源对资源供给总量的乘数效应逐渐显现;②电机和电池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零部件,再生铜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③实施单一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通过执行复合策略,在减少原生铜消费的同时,增加再生铜供给,降低铜废料产出。为了发挥再生资源正外部性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原生铜消费与资源需求总量脱钩,需要铜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产业、消费者及政府之间的多主体协同合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中铜资源循环利用策略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5.
Low-carbon development based 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and low emission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for worldwide government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upport smart government in decision making, information system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monitor and predict CO2 emissions.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investigate CO2 emission amounts, identif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2 emission and discuss potential suggestions to mitigate CO2 emission for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y often focus on CO2 emission research of industries in a region or country, 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carbon flow in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is not well studied.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to explore an optim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ath of a regional industry by integrat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e.,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echnology advantages and the inter-regional context between the neighboring regions. In the case study, we use a key industry in a typical industrial region of Western China, the cement industry in Chongqing, as a scenario to simulate the CO2 emission, possible energy demand and cement production of the cement industry in this region for recent year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by leveraging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especially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among regions, the cement industry in Chongqing can achieve the low-carbon target.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features of our model and Chongqing’s cement industry, it reflects that our model us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s applicable to industries with a common demand market at the regional level such as energy, chemical and steel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6.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地理视角,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探索了我国31个省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并建立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劳动力、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产值的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部分省市间具有正向相关性,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下降,能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下降。此外,研究还发现空间误差模型弥补了普通回归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更适合进行分析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案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完全分解的因素分解方法,揭示1991年以来影响上海市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指出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未来节能降耗的重点仍然是提高第二产业的能效。最后,通过对第二产业内部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的相关系数比较,得出今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的大环境下,以管桩生产为例分析了蒸压釜的工作原理,重点研究蒸压釜能耗高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的蒸压釜余汽及冷凝水回收利用的建议,为相关的建材行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生态化工产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利用熵权系数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水环境约束、能源供给、财政税收政策、环境保护法规、资源综合利用强度、污染物排放与处理压力和产业现有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刘静华  贾仁安  涂国平 《资源科学》2010,32(10):1846-1855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7年间,能源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煤、石油、电力三种能源消费强度的两因素分解贡献值比较和三大产业间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贡献份额比较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效率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的消费强度与中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变化一致,提出了降低第二产业重点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优化经济结构三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