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教学中的老生常谈。目前的状况不容我们乐观。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责任却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如何认识文字规范化工作?如何加强文字规范化工作?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发表了黄灵庚、黄吴两位先生所写的《语文课本古诗文注释补正》(以下简称《补正》)一文,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中的八个注释提出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对某些“补正”有不同的意见,特撰此文,并在篇首表明对课文注释的几点看法,以标示编者的态度,同时就正千方家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开明国语课本》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对比研读,发现开明版课本在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有许多可取的优点,如浓郁的儿童生活气息,潜移默化的公民素养教育,着眼于语感、语用的训练定位。对于我们当前的语文课本,编写者应尽量实现与受教育者平等对话、真诚关怀;关注生存基础、生活本身;定位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王晓维 《学语文》2006,(4):48-48
苏洵《六国论》中有“: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句,教材注为:“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课文注释并未对这句话作具体的解释《,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译为:“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很显然,它是把“抱薪救火”之“抱”理解为“抱着”。这是不恰当的。有些工具书对“抱薪救火”的解释也是不恰当的。《中国成语大辞典》释为:“薪:柴草。抱着柴草救火。比喻以错误的做法消除患害,结果反而使患害扩大。《”辞海》释为“:亦作‘负薪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九年级《语文》上册中有几处字的读音需待商榷,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入选了《隆中对》一文。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整理’。”  相似文献   

8.
粤教科学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以其内容的图文并茂,叙述语言的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深受义务教育九年级师生的欢迎.笔者也已使用该教材有三年之久.见证了该教材编者几经删改的良苦用心。关于该教材的编写思路及特色,编著者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册《认真学习和贯彻化学课程标准。编好和用好新教材——化学教材编写说明》一文中做了详尽的叙说,不再赘言,在此仅就在教材使用中发现的几处不尽如人意之处罗列出来.属一家之言,有吹毛求疵之嫌,但本意实非如此,唯求借方家法眼,互研互讨,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9.
10.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  相似文献   

12.
对《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个句子,人教社新编高中语课本注日:“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13.
不少初学者觉得文言文很枯燥,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是“读”、“译”、“析”几个环节,而其中的“析”也只不过是“结构”、“体裁”、“选材”、“立意”、“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这几乎已成为一种模式,这样的教学法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将“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中“之”字解释为“用在主谓结构当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因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句话是这么翻译的:“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就是一个主谓结构;二因为互联网上也多作这样的解释。经查阅,果如此。而凭本人的语感直觉,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在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必修5)的《教师教学用书》第27页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边城》的“整体把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第79页注:“[旋其面目]转过脸来。旋,掉转。面目,指面部。”《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也是这样。而联系上文,这根本不合事理。河伯“顺流而东行”,见到“北海”,他的前面是海神,没有必要转过脸来。  相似文献   

17.
顾月华 《云南教育》2008,(10):15-15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选人了《桃花源记》,课本对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句中“外人”的注释为“指桃花源外的人”(即像渔人一样的晋太元中人),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外人”的意思一样。其实将这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解释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正>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教育界长期以来没有定论,广大教师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考题时往往给出几个参考答案。《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把握"中阐述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又在"问题研究"中阐述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后又在"练习说明"中阐述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我们师生就疑惑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三种选择,那么究竟该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高二册第三课《神奇的极光》一文中有下列内容 (见课本第 1 6页第 1 3~ 1 5行 ) :“在古代 ,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 ,所以是根据极光不同的形状差异分别加以称谓 ,如叫做‘天狗’‘刀星’‘蚩尤旗’‘天开眼’‘星陨如雨’等等 ,它们大部分散落在史书的星象、妖星、异星、流星、祥气的记载中。”对此 ,我的意见是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 ,在黄河流域 ,最北不过京津地区 ,再往北 ,便称不上中心了。在这样纬度大致在 3 5°~ 40°的中纬地区 ,极光很罕见 ,因而关于极光缺乏记载 ,语汇中没有“极光”一词 ,并不奇怪 ,这就像热带民族的语言中没有…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中节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根据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资料”,此旬译为“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对此句,我有些疑义,晋鄙为什么要举着手看公子呢?是举手指着公子吗?从上下文中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判断,何况晋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