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染指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左传·宣公四年》)  相似文献   

2.
“所”字的用法大致有这么几种: 所: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所: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所: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所:(县门)可容一人所。(《墨子·备城门》) 所: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国语·周语下》) 所: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相似文献   

3.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4.
“三史”、“三别”足杜甫的杰作,肖涤非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不是《古诗十九首》,而是‘三吏’、‘三别’。”(《杜甫诗选注》)杜甫为何能写出如此惊天动地、光照千古的作品呢?仇注于《无家别》后引王嗣爽曰:“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非亲见不能作”,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又说明作家自身思想艺术修养之  相似文献   

5.
读书偶记     
一、释《种树郭橐驼传)的“皆争迎取养”句 “皆争迎取养”,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注云:“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把“养”解释为养郭橐驼。当代选本对该句的注释莫不  相似文献   

6.
一太史公《屈原列传》云: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日:“……。於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揆史公之意,“怀沙”即怀石,《怀沙》乃屈原沈尸前之作,而“怀石”则为沈渊之术。所以有此说者,或史公游沅、湘时有所闻而云然。东方朔《七谏、沈江》亦云: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壅蔽”。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之《序》、《跋》,为考证作者之“信史”,《序》,言其籍贯,《跋》,射其姓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舍。而其余诸说(如“屠隆”说),执其一端,生发于“兰陵笑笑生”之语,对《跋》“《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之记载,竟视而不见。贾三近之名“三近”,字“德修”,号“石葵”,无不与“钜公”比附不悖。贾三近使用过“大史氏”、“外史氏”、“野史氏”诸笔名,晚年取号“石屋主人”,追慕司马迁心志昭昭;其效法太史公,著书立说。《金瓶梅》“克隆”《史记》,明末清初评点者早已点破,所谓“纯是一部史公文字”。拙文以此再证“兰陵笑笑生”、“钜公”为贾三近,力图破译这一古代文学我“斯芬克司”之谜。  相似文献   

8.
《左传》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短语形式,如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 ①赶穿攻灵公於桃园。(宣公二年) ②或谮胡姬於齐侯。(哀公八年) ③寡人愿结欢於二三君。(昭公四年) ④皆取胄於橐而胄。(裹公二十四年) 这种短语的结构格式是 动词+A+介词“於”+B 我们把它叫做“动A于B”短语。这种短语里介词“於”的位置,有时还写成“于”。《左传》里“於”、“于”并用,如: ①齐太子光为质於晋。(襄公元年) ②宋公子围龟为质于楚而归。(成公五年) ③晋侯求医於秦。(昭公元年)  相似文献   

9.
“三”“九”为什么能泛指多数?学生常这样问我,因为他们接触的文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例如:(1)三思而后行(《论语·公治长》)(2)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3)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5)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有两个含“敢”字的句子: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其中的“敢”字,编者均未作注。上面所引的两篇文章中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1.
蒋文 《学语文》2010,(1):47-47
《左传·宣公十年》中有:“郑子家卒。郑人讨幽公之乱, 子家之棺。而逐其族。”《左传》旧注对“ 子家之棺”一句的理解有如下两种:  相似文献   

12.
辨“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巨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其中“以戏弄臣”的释读,历来有争论:一说“戏弄”均为动词,“臣”作宾语;一说“弄臣”为一词,作  相似文献   

13.
魏源的《诗古微》是清代今文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前人对于三家诗佚文、遗说的搜辑、考订的基础上,论述了三家诗和《毛诗》的异同,发挥三家诗的微言大义。《诗古微》刊行后,历来为治经学者所重视。尽管由于门户之见,诸家对手《诗古微》的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魏源作《诗古微》是专主《齐》、《鲁》、《韩》三家诗而排斥《毛诗》。例如:梁启超谓魏源“《诗》主《齐》、《鲁》、《韩》”“而排斥毛、郑不遗余力。”(《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刘师培谓“魏源作《诗古微》,斥《毛诗》而宗三家诗”。”(《经学教科书》)章太炎谓“魏源作《诗古微》,全主三家”。(《经学略说》)马宗霍谓魏源“说《诗》斥《毛传》,宗三家”。(《中国经学史》)周予同谓魏源“著《诗古微》,攻击《毛传》及大、小《序》,而专主《齐》、《鲁》、《韩》三家”。(《经今古文学》) 笔者近年来对于魏源的生平、思想及《诗古微》作了一些研究,认为上述观点失之偏颇,似乎还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拟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并祈学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4.
魏源的《诗古微》是清代今文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前人对于三家诗佚文、遗说的搜辑、考订的基础上,论述了三家诗和《毛诗》的异同,发挥三家诗的微言大义。《诗古微》刊行后,历来为治经学者所重视。尽管由于门户之见,诸家对于《诗古微》的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认为魏源作《诗古微》是专主《齐》、《鲁》、《韩》三家诗而排斥《毛诗》。例如:梁启超谓魏源“《诗》主《齐》、《鲁》、(韩》”“而排斥毛、郑不遗余力。”(《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刘师培谓“魏源作《诗古微》,斥《毛诗》而宗三家诗”。(《经学教科书》)章太炎谓“魏源作《诗古微》,全主三家”。(《经学略说》)马宗霍谓魏源“说《诗》斥《毛传》,宗三家”。(《中国经学史》)周予同谓魏源“著《诗古微》,攻击《毛传》及大、个《序》,而专主《齐》、《鲁》、《韩》三家”。(《经今古文学》) 笔者近年来对于魏源的生平、思想及《诗古微》作了一些研究,认为上述观点失之偏颇,似乎还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拟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并祈学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5.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把“阙”解释为“侵损、削减”,“阙”字注为“jué”。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阙”有三种读音:读què时有“宫殿、豁口、损害”等意。读quē时同“缺”,有“缺点、空缺”等意,引申为“时间相隔很久”,如《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读jué时为“挖掘”之意,如《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从“阙”的这几个义项来看,文句中的“阙”应注为què。  相似文献   

16.
敬称和敬词     
敬称和敬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将它们混淆等同起来。敬称,是尊敬对方的称谓。一般都是名词,虽然不是代词,但在意思上却相当于第二人称代词“您”。敬称的情况有: 1.对君主的敬称:“王、大王、君、上、皇上、陛下”等。如: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 (2)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廉蔺列传》)  相似文献   

17.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8.
《商颂》“宋诗说”导源于汉代今文三家诗,当时颇为流行。汉以后,三家诗日见沦亡,《商颂》“宋诗说”也渐隐晦。一直到清代乾嘉以后,由于古书辑佚工作的普遍开展,三家诗遗说重见于世。三家论《商颂》作年作者,以《鲁诗》遗说最详明:“宋襄公之时,修仁行义,欲为盟  相似文献   

19.
“行李”是古今通用词,它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衣箱、铺盖等物”(1989年版《辞海》)。而在先秦时期指“使人”或“行人”,即外交使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也。”又《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又写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即掌管聘问、接待宾客的使者。  相似文献   

20.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