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国东 《考试周刊》2014,(8):185-185
在小学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日常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德育阵地。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进行分析,旨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吴功林 《广西教育》2014,(1):119-120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侧重认知而忽视实践体验和情感渗透,常常导致教学空洞苍白,缺乏实效。笔者认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关键在于重视和开展体验学习,促成感悟内化。“体验”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及的核心理念之一,“课标”将其列为应予重视的四种学习方式之首(见课标“实施建议”(五))。因此,教师应将体验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重点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上。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其中体验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道德情感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诸多途径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优势。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9.
“激情、明理、导行”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符合思想品德形成的四个要素:“知、情、意、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怎样处理好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激情、明理、导行”的关系,使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不流于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要素是激情、明理、导向。教师在品德课堂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促使学生知理动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汤书平 《教师》2010,(30):13-13
为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在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激发与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情景交融之中领悟教学要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拓展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历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健 《学周刊C版》2011,(11):119-119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复杂性、多元化,决定了在教学中难免产生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学是指遵循创新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学。创新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是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主动应对时代的呼唤与挑战的理性选择,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改革的方  相似文献   

16.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品德与社会课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的情境,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创设高于生活的情境,并做到课堂情境创设与课后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与社会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一、现实演绎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知识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实践中既不能将"知识教学"和"品德形成"相对立,否定知识教学在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又不能偏离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任务,对课程知识过度加深深度和拓宽广度。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情感与能力元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使良好品德的形成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应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品德与社会课,而有效教学更应是品德与社会课致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