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存有 《视听界》2014,(5):46-50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收听工具演化为广播收听终端,形成传统、车载和智能三元终端主体市场,支撑广播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和融合中的独特市场地位和价值。网络收听终端的受众对收听终端使用的多样性、转换性以及收听节目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兼容性,最具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快速、自由、开放、海量等优势,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舆论生态和新闻传播格局。而电视传播也在大力进行整合提速。在夹缝中生存的广播应当如何突围、如何生存发展?作者认为,广播应该发挥和放大先天优势,整合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手段和运作方式,满足受众的新需求,树立广播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移动电视、手机快报等新媒体的涌现,传统的广播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广播只有发挥自身的伴随性、及时性等先天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如何立足于最快捷地新闻播报、以领先半步的新闻理念打造新闻节目,以听众喜闻乐见、关注度高的内容为核心,为听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信息,这是当前广播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手机、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娱乐方式以及收听收看习惯,现代高新技术正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媒体多元化的时代。媒体多元化时代的来临使市场竞争将会日益激烈,也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以致广播常常被认为是相对弱势的媒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发展机会。广播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国内这几年广播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媒体多元化时代,广播媒体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广播独特…  相似文献   

5.
牛存有 《视听界》2014,(2):73-76
2013年,中国广播的地域性和贴近性特征明显,区域竞争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频率的竞争逐步趋向细分市场;广播接触率略有回落,听众规模略有增加,听众结构逐渐换位,收听终端呈现传统终端用户的排他性、移动与互联终端的互补兼容性,居家收听市场逐步让位于移动收听市场。本文通过对2013年中国广播变化的梳理,展望2014年的广播市场。  相似文献   

6.
纸质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而广播媒体因社会快速发展和移动人群的加快聚集而迎来了跨越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时代主流的背景下,广播媒体承接纸质媒体转型升级业务,二者融合发展成为可能,并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广播与报纸融合发展可以按照新闻合作、项目合营、资源合体三个阶段逐步深入,最终达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从事时政新闻的广播电台记者,20多年来,记者亲历广播在多媒体时代冲击下的变迁,广播的传播方式在与报纸、电视、网络的竞争中显得那么力不从心,时政新闻更是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快捷、收听方便的独有优势逐渐削弱,如何确保时政新闻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在夹缝中生存,我有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并壮大,电视媒体平面化趋势的影响,听众对新闻的获取渠道不再单一,他们要求广播新闻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服务性越来越强,在收听选择上也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是希望一个新闻节目能像各式的快餐店一样随时随地提供给他们各类信息,并从中获益。这就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类节目在提供大量资讯、准确信息兼具指导作用的同时实现自我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怎样才能在竞争  相似文献   

9.
徐定华 《中国广播》2016,(10):65-68
随着以"两微一端(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尽管同报纸、电视两大传统媒体相比,广播电台因汽车收听人群增加受到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冲击要小,但是随着网络电台的兴起,车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广播电台的市场份额也将被新媒体不断蚕食。本文拟以金华交通942广播的成功转型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地方广播如何利用新媒体的即时、互动、跨时空等特性,对原有的广播模式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实现"突围",进而打造出一个具有新媒体特质的新型广播。  相似文献   

10.
曾建斌 《新闻前哨》2011,(10):62-63,68
随着新媒体的大量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广播新闻的弱势地位似乎更加突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消失,原有的一些劣势更趋明显,听众群有萎缩的迹象.社会影响力也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广播新闻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社会影响力也亟待提升。所以加快广播新闻创新,逐步提升社会影响力已经迫在眉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严昕 《中国广播》2006,(1):36-38
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激烈,广播新闻对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场直播已经逐渐成为广播常规的报道手段。但是,全程现场直播在具有传播快捷、信息全面、可信度高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占用时间长、冲击常规节目和收听效  相似文献   

13.
急剧膨胀的微博用户正在改变着互联网的舆论格局,百余字的"微言"蕴藏着不可小觑的力量,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徽"时代,在传统强势媒体与新媒体的双重夹击下,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应该选择怎样的突围路径,从而实现逆势上扬呢?这是每一个广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必须思考并做出积极回应的问题.路径之一:无须成为新媒体,但要尽量新媒体化所谓新媒体化,就是借助新媒体技术及其媒介形态,使广播在符合新媒介趋势的平台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例如广播进入网络新媒体领域,不但可以借助数字广播技术大大增加频率数量,培育并细分市场,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富媒体技术和互动特性,实现由单一音频的单向传播升级为音视频同步和双向传播的广播新形态.再如,广播进入移动新媒体,借助移动新媒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收听或离线点播收听,从而突破传统广播的地域局限,使广播进入细分与聚合的巨大市场.到那时作为传统、弱势媒体的广播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自豪地宣称:广播摆脱了窘境,进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全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4.
徐若清 《新闻窗》2011,(4):69-69
广播新闻以其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而吸引受众。随着网络与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涌现,广播新闻节目编排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在现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日益彰显个性魅力的时代,媒体从业者只有让自己的节目更贴近百姓、更贴近时代,  相似文献   

15.
项目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格局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传统的以报纸、纸质杂志、电视、广播为媒介的新闻传播业,受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的巨大挑战。数字媒体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逐步向数字化、移动化、多终端方式转化。  相似文献   

16.
广播新闻曾经风靡一时,基本上人人都会用一台小型无线电设备来收听新闻,然而在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下,多种多样的新媒体相继形成并且成为了新闻播报的主流媒介与平台,这些媒介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在此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吕群 《今传媒》2011,(10):118-119
当今信息时代,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车载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和收听需求,在众多新闻信息中,必须创立、优化和保持信息流的"强势",发挥广播媒体"快"的优势,使新闻价值与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陈璐 《新闻传播》2009,(12):73-75
今天的城市广播面临三大挑战:新媒体冲击、传统听众流失,年轻听众群培养困难、业已存在的与它媒体竞争。另外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上海,清晨的王牌节目“990早新闻”的收听率常常与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难分伯仲。“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国国际电台音乐频率等节目在上海的人气也在逐渐积聚.分流着本地收听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9.
在融媒体时代下,大量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融合,广播媒体要想在众多媒体中占据有利地位,有效提升自身公信力与权威性,就必须发挥广播深度报道优势,通过移动收听、形象说理以及声情并茂优势在众多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向社会大众带来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广播报道。本文对融媒体时代广播报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样一个新的媒体时期对广播新闻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广播新闻如何做到在众多专业广播电台中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为听众提供更优质的节目,是广播新闻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创新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