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工具理性盛行的背景下,大学教师"学术成果"的数量和教学工作量往往跟其生计与职称挂上了钩,"学术"异化为仅仅满足谋生需要的活动,偏离了原初的学术之道。大学教师要以学术为业,就要坚守学术之道,履行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学术职责。以学术为业蕴含着为神圣的责任和义务而奉献并实现自我学术生命价值的内容。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步树立潜心学术活动、遵循学术范式、恪守学术伦理的学术态度,不断完善与提升教学技能,谙熟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理性分析人类社会需要,通过学术应用转化活动来增加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动力,承担起对学术和社会的神圣责任,完成教师的自我超越。为了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实现教师以学术为业,大学需要在文化、制度和组织环境三个方面提供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段大学教师对薪酬具有不同的需要强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刚选择学术职业的大学新教师与36-40岁教师、36-45岁教师与46-50岁教师对薪酬的需要强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即怀揣理想的新教师重视实现自我价值、拥有宽松的学术氛围、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对薪酬的需要强度不大;而被金钱所困的36-40岁教师则对薪酬尤为重视,迫切希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帮助他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而不再有生活压力的46-50岁教师则达致“学术为业”的理想状态,他们从事教学科研的目的不再唯奖金和津贴是图.反映不同年龄段大学教师需要的薪酬差距是提高学术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即在提高助教的起薪水平基础上扩大讲师与助教、副教授与讲师之间的薪酬差距,而缩小教授与副教授之间的薪酬差距.  相似文献   

3.
陈宝生关于"四个回归"讲话的核心是"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大学之道即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更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回归大学之道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与回归教师安心从教之道。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正处于人文困境之中。大学英语课程的边缘化导致教师"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专业发展前途受限使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无法实现;教师专业素质准备、个人发展目标与大学英语专业岗位要求、发展目标错位,教师不能达到"高峰体验"的情感状态和工作佳境。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人文关怀,首先要变革观念,要建立教师——学生——教学这一整体化的教育生态系统理念,注意各生态要素的均衡发展,以维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其次要引导社会对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使之真正尊重教师的劳动;再者,最为根本地,是要形成独立、专门的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制,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大学英语硕士、博士学位点。  相似文献   

5.
受高等教育部门国家薪酬标准的总体约束,以罗素集团成员校为代表的英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薪酬体系表现出明显的均等化倾向,校际和区域间差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差异以及学校内部不同类别教师之间的差异都较小。与通货膨胀率大致锚定的年度增长机制使教师的薪酬水平和实际购买力均保持稳定。在相对稳定的薪酬标准基础上,在每一薪酬等级中设置额外贡献奖励绩点,以及教授、副教授年薪的协商机制保留了薪酬的弹性和激励作用。英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薪酬结构和决定机制对解决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因教师薪酬差异和过于强调绩效导向所引致的人才恶性竞争、办学趋利化等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师具有"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学术人"四重身份标识,其中"道德人"身份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关键,对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起着统摄和调节作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造成这种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从伦理学视角理性地认识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只有突显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才能纠正大学教师作为"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的异化问题,使大学教师的人格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大学文化的守护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守护者。大学教师不同的大学精神选择对大学文化的守护和传承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以知识为志业的知识人抉择守护着大学文化,以政治为志业的政治人抉择偏离了大学文化,徘徊于知识人与政治人之间的冲突性角色知觉到了大学的本真文化精神。为守护大学文化,大学教师应该回归本位,实现知识人与政治人角色的整合性认同。  相似文献   

8.
<正>一、概要大学是大部分学子能够学习的最后一道关口,过了大学这一时期,很多人就完完全全踏入社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能被称为半个社会的原因。学生在这里适应,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崭新的社会技能,得到自己能够和这个社会适应的特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所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知识和技能将是我能够依仗的武器,靠着它我才能够独立,才能够谋生,这也是我们来到大学的原  相似文献   

9.
把薪酬看作是对绩效的回报,这一看法与社会呼吁教育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是一致的。[1]也是一般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在对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评价之  相似文献   

10.
新教师的毕业院校与所服务院校之间的组织文化存在差异,如果能够在新教师入职之初可塑性强、精力充沛、渴望归属感的"黄金时期"注重培养新教师对于大学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则有利于保持大学组织文化的历久弥新、培养大学教师的组织忠诚、实现教师队伍的实质性优化、促进学生从"知识人"到"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笔者并非希望用技术手段消解新教师具有的文化张力,达到简单同化新教师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明晰办学理念、纠正大学教师"经济人假设"的角色偏差、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加强校史叙事研究和推介等举措,鼓励新教师更快地实现角色转化,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提供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个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展的历史阶段出发,对当时大学教师的薪俸状况、薪俸的影响因素和薪俸与学术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收入还是从消费的角度看,大学教师在当时都属于高收入群体;而大学的性质、大学所在的地区、大学教师的职称和经历,以及其专任兼任情况都成为影响大学教师薪俸的因素;这种高薪俸的状况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而学术的繁荣又反过来使大学愿意付高薪聘请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高校教育生态趋于恶化的情况下,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精神薪酬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梳理精神薪酬模式的理论来源,探明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现状,以此建构并逐步完善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长效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主人翁意识,实行民主管理、情感管理、引用愿景激励,开创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聘任管理上的"唯才是举",兼职流动管理上的"不求我有,但为我用",进修管理上的"内外兼修",薪俸管理上的"差别对待",考核管理上的"教授主持、校长决断",退出管理上的"校长集权与政府保障并存"。高校教师的分类管理整体上对推进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时代局限,民国时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仍旧存在:尚未构建起完备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形成科学的高校管理分权机制,专业化的高校教育职员队伍建设滞后和缺乏充足的物质条件支撑等缺憾,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后,我国高校进入后合并时期。后合并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难免存在排异和冲突。作为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和主体部分———校园精神文化的冲突是造成高校不能实质性融合的主要症结所在。校园精神文化和谐形象整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制约合并高校精神文化整合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及地区文化、合并高校的传统和性质、员工的素质、决策者的追求等主要因素;在价值观上,坚持为教师创造机会、为学生创造价值的价值主张,在理念上,要以创新为导向,把创新作为大学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制度上,要建立一整套新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5.
德国高校教授历来收入较高,稳定而有保障。但在世纪之交,随着新管理主义的兴起,德国对高校教授的薪酬制度进行了改革,以此激励大学教师的效能从而提高高教质量。在分析德国大学教师的基本结构体系与身份属性特征之后,可以发现其薪酬体系是在层级分类的内涵属性基础上,由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共同构成,并在浮动工资中体现绩效评价指标。该薪酬模式在经由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之后,目前已经受到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并在薪酬增长幅度和资金分配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约。德国大学教师薪酬制度在较高的收入水平、规范的激励措施、全面的激励指标等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龚波  周鸿 《教育学报》2007,3(1):37-46
当从宏观层面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分析难以回应现实情境下的诸多问题时,一种动态的、全景式的、社会性的微观机制的考察就成为一种积极选择,也成为改进大学管理的理性追问。而以探究“组织与社会之关系”为己任的组织社会学自当对大学组织的教师流动现象和过程提供特殊而内在的解释力:从流动实质上讲,兼具“社会人”和“学术人”双重性格的大学教师与大学之间存在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人和组织”的博弈关系;从过程上讲,大学教师流动经历了酝酿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流动执行阶段和反馈阶段等过程,不同阶段各方力量的行动策略也有不同;从针对性建议上讲,大学教师流动要从教师自身层面、大学层面、国家层面及微观管理层面等加以完善和改进,其中既有理念上的也有现实上的,有管理上的也有文化上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在目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过度“数字化”、过多关注“物化”指标,忽视一流大学形成的内在机制。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影响深远,应从校园的“物质文化”、“学术文化”、“人文文化”、“制度文化”及“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着力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加快形成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8.
工资等级制度是工资制度的基础。正确的规定工资等级制度,是合理组织工资分配的基本方面。妥善处理工资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实现新旧基本工资制度的平稳过渡,确保改革的稳定进行。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文章通过对重庆市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薪酬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当前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的现状和年龄、性别、所授课程以及职称等因素对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师教育转型期师范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略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教师教育转型期,我国师范大学既要提升办学水平,又必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师范大学面临的复杂情势可以概括为封闭与开放交织中的混沌、从低重心到高重心的艰难、在终结性与发展性间徘徊、在学术性与职业性间突围。针对这一情势,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是师范大学谋求发展的关键。师范大学首先是大学,然后并同时是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大学。继而,师范大学要在办学模式上区别于举办师范教育,而应在指导思想、管理体制、学科架构、教学制度、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入改革,既促进教师教育的转型,也有效地提升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