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避免“第一印象效应”,保持客观公正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种现象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相似文献   

2.
第一印象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避免“第一印象效应”,保持客观公正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  相似文献   

4.
<正>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其本质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  相似文献   

5.
一、首因效应:避免先入为主,克服心理上的偏差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在30道题中各答对一半,但是让学生A的正确答案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的正确答案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接受测试者对这两个学生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正尊敬的家长,当您的孩子告别幼儿园,走进小学时,您该如何把握家庭教育的契机,对孩子实施积极的影响呢?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过程:让两个大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把大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呈现在前15题,把大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呈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被试者对两个大学生进行比较:谁更聪明?  相似文献   

7.
一、首因效应:避免先入为主,克服心理上的偏差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在30道题中各答对一半,但是让学生A的正确答案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的正确答案尽量  相似文献   

8.
关于两道试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看题目,会误以为这两道题是同一类题,所以如果上述题目同时出现时,学生很容易发生只做前面一题,后面一题跟着写答案的情况.其实这两道题的答案分别是A、C.仔细研究上述两道题目,会发现这两道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题目1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相交,而在题目2中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相离,这就导致了点P的轨迹的不同.根据这两道题目,笔者研究了当两圆的位置关系不同时,点P的轨迹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一线教学老师都知道,书本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会不折不扣地用足书本里的每道题目,笔者就听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过:数学书里的每道习题,我都让学生做过,然后会每道题目批改,错误的要求学生订正,做到题题过关。如此可见,教材中的习题在教师心目中的分量与地位。然而,每道题目都要求学生做过,且题题过关,不说教师工作量大,就学生来说学习负担也太重了。为此,我们老师应该在用足习题的基础上,合理地解构书本每道习题的内在价值,在解构的基  相似文献   

10.
题目:右图是一块正方形硬纸。正好分成25个相等的小正方形。试把它剪成5份,每份有5个小正方形相连,折起来都可以成为一个没有盖的正方体纸盒。把这5份画出来。这是我区1991年毕业、升学试卷中的一道题。是仿照六年制第十一册数学课本第104页第12题改编的。如果在教学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能让学生动手制一些正方体纸盒,那么做这道题并不难。可是,试题公布后,在老师和家长中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有的说这道题离开了课本,超越了大纲。也有的说这是一道智力题,不应作为毕业、升学试题。当我告诉他们这道题就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笔者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这道题明明已经在课堂上讲过,学生也已心领神会,为什么在作业中却一错再错;明明是前两天才出现过的题目,今天为什么学生如此迷茫.作为学生,也挺纳闷:上课认真听、努力做笔记,为什么作业永远有不会的;很多题目今天会做,为什么过了一个晚上又不会了;做了那么多道题目,为什么成绩却每况愈下……  相似文献   

12.
每年高考时,都有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考场上或脑子一片空白,无法应试;或看完题目后毫无印象;或读完题目之后,虽懂题意,但不知所措:或处于混沌状态,感觉不到自己是在思维和做题:或对卷面上的笔迹感到陌生,甚至怀疑是自己的笔迹:或考试时不会做的题目,试毕后回想起来,茅塞顿开,几乎  相似文献   

13.
钱卫 《考试周刊》2011,(86):84-86
让学生做题既对又快是每位数学教师的一个梦想,然而事实却让老师们深感遗憾:学生对某些数学题目做了又做,结果还是做错了。如此拼命地解题,为什么教学效果还是不佳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做错的题大部分为数学中的“易错题”。教师都知道解一道有代表性的题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其他题的思路与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一种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为重要。因此在范例教学中应让学生解他们易错的有效题,并教会学生分析解答错误的原因。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典型的“易错题”,作些相应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片断一:互质数   (学生做完“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后 )   师:观察比较刚才做的第 2题,我们求出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与前几题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第 2题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都是 1,并且只有 1。而其它各题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约数。 )   师:像这样公约数只有 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板书 )   (1)师:如, 7和 5是互质数, 7和 9呢 ?为什么 ?8和 9是互质数吗 ?为什么 ?   (2)试一试,你能举出两个数是互质数的例子吗 ?(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举例判断 )   (3)想一想,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 ?   (4)思考后回…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第二届华英杯中学生作文竞赛所拟的高中组A、B两道题内蕴丰富,寓意深刻。可谓匠心独运。命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考试命题。一是竞赛命题。考试题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学生所学的内容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而出的题目。而竞赛题则是从学生应具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为了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而出的题目。因此,这种命题应该具有使竞赛者的才智尽量得到发挥的特点,题目必须为竞赛者的天才能够自由地驰骋而设置一个广阔的天地。上述A、B两题就具有这样的的特色。 A、B两题,就一个高中生所应当具备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农材小学教师调动频繁,所任的科目也是经常变换的,很难为学生打下系统牢固的知识基础。一般学生都不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很低。特别是两种量比较的应用题,学生更是模糊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编了一组不同类型的两种量比较的系列题让学生练习,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系列题共分四组: (一) 被比量是已知的加减法习题①小华做了300道题,小明比小华多做50道,小明做了多少道题? ②小华做了300道题,小明比小华少做50道,小明做了多少道题?  相似文献   

17.
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着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思想 笔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期中考试的试卷中增加了五道附加题,并且声明附加题分数仅作参考,不记入总分。结果考下来后,发现一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同学也没做附加题,而按他们的基础是完全有能力解答这些题目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回答是反正附加题的分数不记入总分,有那时间还不如把其他的题目多检查几遍,以减少错误提高分数。稍加留意,这样功利化的做法在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笔者最近听了两节《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数学课,引发了一些思考。这两节课的引入片断如下。片断一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进行一场比赛。第一组同学做A组题,第二组同学做B组题。(教师将全班分成两大组,把题目分发下去,统一时间开始。)A组题目375+300100+574127+60860-500453-400753-100+B组题目375+30199+574127+58860-498453-397753-99师:请做完全部题目的同学举手。(结果第一组基本上做完,第二组才几个学生完成。学生们面面相觑。)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对比两组题目。(投影出示)生:噢,我知道了,第一组的题目简单一些,因为它们都是…  相似文献   

19.
反面思考     
星期天,爸爸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次数学测验共10道题,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一题扣2分。楠楠做完了测验的全部题目,一共得了29分。楠楠做对了多少道题?  相似文献   

20.
一、尝试迁移,发现小数乘法法则出示题:2.3×6、1.8×0.7、3.5×0.03,学生计算后谈体会。生:第一题上节课刚学,会做,后两道题不会,没学过。生:我好像有点会做……觉得后面的题与第一题有关……师:没关系,大家试一试,请四人一组尝试练习。要求是:做完会做的题目后,交流做法和体会;找出你认为不会做的题目到底难在哪里,想办法把不会做的题目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做完后交流做法和体会。学生尝试练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接着,小组汇报。生:我们组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再相乘,也就是说: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