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最有价值的策略应该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让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建构"不应是"用教材教",而应让学生"用教材学"。"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意义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课程建构的客观需要和语文教学的本质需要;"从'用教材教'走向'用教材学'"的实践策略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建构适合的阅读图式、适宜的写作范式和适意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文体教学和学习应该是一个始终不变的观念和思路。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材中的文体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的话题作文中也经常出现"四不像"的表现形式。从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3.
王金才 《广西教育》2012,(21):28+30-28,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着眼于如何利用已有文本进行有效教学,更要有鲜活的课程意识,树立大语文观念,着眼于生活大课堂,着力于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实践证明: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教材,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备课。1.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立体化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教师只要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留心开掘,从生活中我们就能获得无尽的语文学习资源,真正做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在交际交往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在"言说"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践行"中形成的。我们要将"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融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明确四个目标:让表达生动起  相似文献   

6.
<正>看一堂课,我们习惯于从"怎么教"的角度去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乃至教学风格,眼中所见的是教师的风采和学生的精彩。但是,这样的好课,往往好看不好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教什么"的角度去看课,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师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这样的课,在于教得对不对,不在好不好;你看得明白,就能教得出来。就一堂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语文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紧迫。在一般人看来,"教什么"似乎不是问题,而在语文教师看来,是一个千古难题:语文课程中没有明确,语文教材中没有呈现,语文教参中也没有可以确定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7.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教师不能只为教教材而教,而应当为教语文而教,要让语文绽放出它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从语文课堂的高度、深度、温度方面进行探索,力求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高品质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要想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善于"小"题大"做"——着眼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小题材,放眼生活大世界,以人文性为依托,让文本的工具性焕发无穷的魅力,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使每位语文教师明白,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是在开放的、无限的时空中实施的,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动脑学习。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观走进教学生活,语文教科书不再是语文课程的“代言人”,新的语文课程已经由单一的教教材走向了教师、学生、情境和教材的整合,在设计教学时,只有将教材、教师自身、学生、学习情境有机整合,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变成一个肌体丰满、富有活力的生命体。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文体教学和学习应该是一个始终不变的观念和思路。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材中的文体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的话题作文中也经常出现“四不像”的表现形式。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说,文体意识也并不是特别明确,许多教师对每种具体文体的渊源流变和发展变化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语文来源于生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让语文教学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语文教学散发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强烈的导学意识,让教学牢牢定位于学,让学先于教,使语文课堂真正走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用教材教",方使师生都获得自由和解放,成为驾驭教材的"主人";"用教材教",教师就应着眼于学生现在和未来的需要;"用教材教",教师就会放宽语文的视野,让语文教学与学  相似文献   

15.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观 (一)语文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大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突破“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框框;从教材选文看,应该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含本民族和世界上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广开社会教育资源,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意味着语文课程应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职业高中(以下简称“职高”)语文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职高语文学科的教学,书本知识要教,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更要教.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多引入生活案例,不管是在精讲课文的课堂上,还是在口语交际课和作品欣赏课上,都应该尽可能引入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具体实际来让学生理解,从而让学生在以后生活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观 (一)语文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大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突破"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框框;从教材选文看,应该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含本民族和世界上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广开社会教育资源,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19.
窦老师的课,总让人想起语文课程的话题。曾几何时,我们认为教语文就是教教材,语文书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所以,当上个世纪窦老师带着强烈的课程意识,亮出语文课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旗帜,无疑是惊动天下的。新世纪出台语文课标,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其实是汲取了国内外众多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材教”的过程。教材必须“用”而且要“用好”,只是教师不能只充当教材的“传声简”和知识的“贩卖者”,而应该从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出发,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注意吸收社会生活中鲜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