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在新课程改革层层推进的过程中,一线的语文老师都积极地学习课改精神,并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在教改中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等,他们的研究给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走近这些教师的研究,却发现很多的一线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透,他们在课改中的操作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形似而神异",通俗的说法就是这部分教师走进了课改的误区。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略举几  相似文献   

2.
对于音乐课改,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收获与困惑并存,喜悦与阵痛交织,作为实践者的艰难探索,领略了课改风采,体验心路历程。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段而喝彩,也有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而我们发现这些遗憾的课堂瞬间,它们往往飘忽在神似与形似相互相撞的矛盾怪圈之中,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新课程理念,常常 是披上一层新课程的华丽外衣而已。拒绝形似,追求神似,应该成为参与新课程实验的音乐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中考和平时训练中仿写题的丢分症结,比较常见的是学生只顾"形似"而不顾"神似",或只求"神似"又忽略了"形似",顾此失彼。笔者就此从以下三方面,举例探析。一、句式结构一致仿写句子必须做到与例句"形似",包括字数、句式、结构,甚至语气语调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李吉林、于永正等大师们的课堂教学智慧和艺术,不知倾倒多少教师!有时我们也在学习、借鉴大师们的一招一式,但往往"形似"都很难,更不要说 "神似"。因此,我首先要追问的是:大师们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人民教育》编辑赖配根老师说:"智慧"是一种态度,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感,是教师对学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一、“形似”的种种现象1、满堂问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都读好几遍了。老师问:本文的作者是谁呀?听说有位老师在教《藤野先生》时提了100多个问题,真不可思…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这一目标,紫阳中学制定了"一首两翼三阶段"的改革方略,"一首"是目标,指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两翼"是措施,指全面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三阶段"指"由形似到神似,再到超越",并制订翔实的课改方案,经过四年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老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逐渐形成了我校现行的"五四三二一"自主管理模式。"五四三二一"自主管理模式:"五"指五个"自主",即班级  相似文献   

7.
张广惠老师在《如何辨识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3)文中,在比较“比喻句与象征句”的区别时,写道“但无论何种场合的象征,都是以实拟虚,它要求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神似。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只看到了比喻的“形似”的一面,却忽略了其“神似”的一面,下面举几例,略谈比喻的“似”。例1“本质上,它(小屋)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句中比喻的本体“山间小屋”和喻体“鸟”…  相似文献   

8.
于小峰 《教师》2013,(30):115-115
本人在教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的时候,发现学生达到形似的水平难度不大,但想要达到神似的水平却很难。所谓形似,是指学生基本掌握了武术操的动作路线图,明白动作要领,动作正确连贯,但做得机械、呆板,显得肤浅、稚嫩。而神似是指学生在不断理解和训练的基础上,动作娴熟,铿锵有力,行云流水,给人人木三分、  相似文献   

9.
所谓神似,就是要掌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按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办事。所谓形似,就是未掌握课改的精神实质,只是追求表面形式的东西。我在半年多时间里,听了70多节音乐课,每每把遗憾的课堂定格就会发现,一些教师仍飘忽在形似和神似相互碰撞的矛盾之中,不能从本质上体现新课程理念,有的课仅仅是披了一件新课程的华丽外衣。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有的课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当你仔细品味的时候,总觉得还是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笔者…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1.
<正>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要学本质的、精神的东西,追求神似,而不应该仅仅模仿,停留在形似上。"公开课"上究竟有哪些"本质的、精神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呢?一、静待花开,关注每一位学生忘不了贾志敏老师耐心等待一个学生说了六遍,才把"遵守的遵去掉走之底是尊敬的尊"这句话复述正确的教学细节;忘不了于永正老师在第八次终于等到了学生正确地读出"斯蒂芬·茨威格"时的兴奋与激动。对这些孩子而言,需要的就是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应该说,它是推进新课改、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同时它也应是一所学校中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新的对话方式。然而,在现实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互动"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互动"成了"互冻"倒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3.
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经历了"胚胎、萌芽、出土,成长"几个阶段,现今已逐步走向成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现,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课堂只追求表象的花哨,却不得课改的要领与精髓。"形似者废,神似者兴",只有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表扬激励与客观评价、合作学习与传统讲授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神形兼备,独创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互动课堂教学是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都充分培养并让学生发挥出来,而且这个课堂是具有创新水平的。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是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注重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同时这也是课改中的一项首要任务。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所有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以人为本"这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得以展现出来。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教师该怎样建立起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怎样开展课堂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字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汉语方次字和印欧拼音文字之间差异极大,形似是极为有限的。绝对的对应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无论再艰深的原文,通过译者的艰苦努力。对原文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译得比较准确,比较通顺是完全有可能的,神似是可以逐步达到的。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讨论了译事中的形似与神似,着重论述了形似之有限神似之可达。  相似文献   

16.
“形似与神似”一直是美术作品的参照系。古往今来,不同的美学思想都会影响这个参照系的变化。本便是从我国的美术发展史中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的导控下来探索形似与神似之间的比重与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探究教学中的知识问题,即"形似",而忽视了探究教学的另一面"神似"——即学生从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否则探究教学就会演变成对智力进行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迷失探究教学的方向.探究教学活动要做到"形似"又"神同",追求"形""神"兼备的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8.
论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翻译界便将艺术界的术语"形似"和"神似"借来作为翻译的两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傅雷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此后,神似派和形似派展开了一场"激战"。"形"和"神"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两者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在翻译中,特别是文学翻译中,只有把形似和神似结合起来,译文才能更加如实地传达原作。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我国一部著名的教育专著,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语言饱满,文字中流露的内容和思想,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是位能说真话、敢说实话的人,我们很欣赏吴非老师的单纯与勇敢。《致青年教师》提醒年轻教师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该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师,塑造教师的心。一、脑子里装着学生,心中是满满的幸福近年来,上海教育界一直在进行"二期"课改,这次课改的本质正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  相似文献   

20.
当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结构和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即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一种必然联系。随着该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将之运用到文学作品评论和翻译当中,它引起人们对翻译标准的重新思考。从象似性的视角分析汉诗英译转换,有助于原文形式及其附加意义的再现、传递,是实现"形神兼备"翻译理想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将传统上单一的或"神似"或"形似"或"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