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建构自主的学习,倡导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陈伟  蒋雅琴 《江苏教育》2007,(24):35-36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这两个要求,虽然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倡导这种“体验学习”。  相似文献   

3.
杨杰 《云南教育》2004,(31):30-3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有体验才会有所得,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探索,去学有价值的数学,有用的数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5.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这些求,虽然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性学习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苏洁 《学周刊C版》2015,(9):138-13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倡导主动参与,操作实践,师生互动,交流合作,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生活数学。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孙婷 《江西教育》2012,(5):27-28
<正>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人际互动的情感交流,体验合作实践的愉悦与成功,从而将数学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8.
<正>《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成功的时候非常少。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点滴的进步和成功中提高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逐渐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成就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获得成功而产生的愉悦的心理体验。当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成就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会变浓,学习就更有劲头,自身的数学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一、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节课的开始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的开始,能否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并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激发探究的潜能,使学生投入到新的数学内容的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苏  相似文献   

11.
“成功体验”原理与数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体验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学生学习时取得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并且这种情绪体验会形成一种循环效应。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每一位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成功者会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失败者,不仅不能体验到自身价值,反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捕捉有利时机,创造条件,把学生引导到良性循环这条轨道上来,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成功体验”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对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上好一节数学课,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探索能力和质疑、创新精神;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课堂上得到成功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实践的数学.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闪亮星”评价作为新课改的一项尝试.具有个性化、过程化、多元化等特征,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发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婷 《江西教育》2012,(14):27-28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人际互动的情感交流,体验合作实践的愉悦与成功,从而将数学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让学生亲历经验,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活动中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知识不能以现成形式呈现给学生,而应由学生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去得到,实现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志梅 《新疆教育》2012,(17):16-16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得到数学生活体验,能很好地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进而能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中关注数学体验的策略有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体验的内驱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获得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让学生经历"再创造与再发现的过程",获得科学发现的体验;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数学体验.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选择性学习为不同学习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提供了自我表现、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优发展.  相似文献   

20.
“做数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探索、研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体验、理解和反思过程, 是相对于“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提出。现代数学教育倡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做数学的过程,它能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发展创新意识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