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帮平 《湖南教育》2002,(14):26-26
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这已在广大教师心中形成了共识。广大教师把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操作、说理、评价等当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却发现: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与“动”,盲目地设计一些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活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让学生动的时候没让学生动,不该让学生动的时候又强迫学生去动,导致课堂高耗低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的活动一要有“机”,即把握好学生活动的有利时机,要在知识的疑难处、重点处、转折处、…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已推广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做法仍是盘根错节,藕断丝连。语文教学课堂内“满堂灌”、“讲风”依然存在,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让他们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王是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它有很大的作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主要有类比式,矛盾式,渐进式。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王应做到:“脑里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以动求活,以活促思”;“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4.
《高中生物学习有效性的调查分析与操作对策》,是我校生物组教师为改变生物学科的学习无效或低效现状而开展的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课题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为指导,根据影响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学习策略、学习媒介和学习情感保障,努力构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操作模式,提出了“掌握‘知识建构’策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通过打遣有效课堂,让生命课堂‘活’起来;通过提升评价作用,让学生在赏识和激励中走向成功”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要想让语法课堂“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动”则“活”。“动”既是前提又是过程,决定着“活”的始发和质量。“动”要求教师在分析语言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交流活动和情感体验,将不灵活的语法课堂变成快乐游戏的课堂;“动”意味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叶澜,2002),充分释放其内在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欣赏学生,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从而拉近课堂与生活、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温馨和谐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7.
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序地“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等.让课堂热热闹闹、活而有序地“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但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那样往往会使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团散沙。本文探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堂缺乏生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视语文学习为一件苦差事。要改变这种不良状态,提高课堂效率,可采取以下策略:情感共振,让课堂“活”起来;互动交流,让课堂“动”起来;幽默诙谐,让课堂“笑”起来;和谐融洽,让课堂“亲”起来;活动体验,让课堂“富”起来。  相似文献   

9.
所谓灵动的物理课堂,就是指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仓Ⅱ造性,切实做到学生是学习的精灵、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为此,我们的物理课堂一定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要变“活”,变“动”,成为生命课堂。生命的本质在于“动”,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就要摸准学生的兴奋点,找出学生的动情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让每颗心都有飞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袁建国 《学子》2013,(11):22-22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学习杜郎口经验,实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高效课堂。但是,也有许多课堂“动而低效,活而不实”,把“高效课堂”上成了“搞笑课堂”。 一、内容上华而不实 高效课堂的“高效”,是指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三维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动得越多,课堂效率越高。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想着“让学生动起来”,忽视了目标的指向性,课堂乱而无序,内容华而不实。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实践活动课贵在“活”重在“动”,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把课堂、乐趣、时空、权利、伙伴还给学生。数学活动课力求“三活”,即形式灵活、内容鲜活、气氛快活。教学过程中要求“三动”即:多动眼、多动手和口、多动脑。教师要以活动课为阵地,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寓教于思,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一、让学生多动“眼”,提高观察能力“观察是智慧的能源”。在“认识形体”活动课中,我设计让“唐僧师徒”带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逐一登场,让学生主动辨认,以找促动,感知形体的特征,产生爱学、乐学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学得乐,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通过师生互动、自我主动,营造轻松、活泼、快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独立、合作中学习、探究,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6.
新型课堂秩序及其重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新型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凸显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的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上课时学生可以打断老师的话,提出问题,甚至提出异议等,着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建立课堂自由秩序、自觉纪律。重新界定课堂秩序、课堂纪律与学习自由,建构新型课堂秩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活”了,学生都“动”起来了。勿庸质疑,这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然而,如果我们单纯地从形式上追求“让学生动起来”,为“活动”而动,往往会导致课堂疏于管理,出观“活”而不实,“动”而无思的后果。那么,对于初中的数学屎堂,什么样的“动”最有效,又怎样才能计:学生“动”得有效呢?下面我将结合《中心对称图形(二)》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一、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动”“自动”,让学生打开狭小的窗,封闭的门,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如当学生学到百分数,让学  相似文献   

19.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何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如果让儿童到学校静坐在教室里,针对一本书反复背诵是学不到一点活知识的,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统摄下的课程必须是一种“活”的课程,即通过教育过程的内容、活动和安排的变革,促使课程能够有力地推动和达成课程与教学的并重发展,内在地联动和引起教与学两方面的变化;教学必须是一种“动”的教学,即把学习对象(教师与学生)置于“活动课堂”境域之中,通过让学习对象参与广泛的学习活动来进行教学;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