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作文是学生应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小学阶段的作文是一种习作,它有别于“创作”、“著作”,是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表达训练。但是,出现了单纯从语文教学角度理解小学作文,热切地追逐着所谓的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热烈地欢迎着“快速作文”之类的作文训练法。可以这么说,我们造就了许多思路狭窄、立意粗浅、文笔呆板、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习作“作者”,或者是一些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高手”。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往往会看到许多“套路”一致的文本,仿佛是一个糕盒子印…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的小学作文教学,一学期就只有8次习作训练,由于作文的次数不多,使作文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如人意,导致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快,甚至停滞不前。为此,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课三练作文法”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我觉得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将习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正好班里要调位,我借机把习作训练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感受到习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生活的需要。原本打算只进行一次习作训练——《关于选择同桌的申请》,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出现了我未曾预料的情况。于是.我又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4.
李莹 《江西教育》2001,(6):44-44
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十分重视在习 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总要求”到“各年级要求”再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 题”中,四次提到想象力的培养问题。在习作内容上,指出要“写想象”;在习作指导上, 强调“鼓励学生幻想,写想象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它启示我们:要把训练想象 ,培养学生创造力当作作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创新教育赋予 作文教学的重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 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和“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地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思维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生作的第一读,感触最深的是“人”“”分离。当我们将作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他们的作,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  相似文献   

7.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作教学存在着许多缺点:主题轻浅甜腻,千人一面;内容千篇一律、空泛、众口一词,学生的习作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这与时代对教学的要求格格不入,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要想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关键是打破传统观念,在作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极为自由地发展。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空间,解放其思维束缚,使学生能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个性化作”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学生作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  相似文献   

9.
接力作文,作为学生习作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以其特有的“自主创新、交流互评、竞争互学”的优势得到许多语文老师的认可。我在平时教学中也一直通过接力作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接力小组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10.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 )。”《新大纲》多次提到“想象”,习作要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力写出来”,到高年级能“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加之 ,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 ,我们倘若忽略了儿童爱想象的心理特点 ,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 ;更何况没有想象 ,也写不出真正有童趣的作文。根据笔者探索 ,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 ,其训练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十二种。一、续写式。…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作修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7)评价建议的写作评价中把“重视对作修改的评价”单列一条,并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作了具体阐释。然而,只给学生作以一次性评价,而不注重要求学生对其作做反复修改、重作,仍是当前多数中学语教师在作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作训练的有效运作,切实提高中学生作能力和水平,我们提倡中学生作的“重作”。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究其缘由,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3.
一、集束型活动作文教学的提出 现实的作文教学现状并不容人乐观。现用教材中虽有作文训练安排,但是,有的训练内容与本单元阅读教学内容没有丝毫关联,如四年级上册习作七《记一件打动我们心灵的事》、五年级上册习作五《记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有的训练内容情感、兴趣指向单一,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不感兴趣,无话可说,有的甚至会使儿童受伤的情感雪上加霜,如六年级上册习作二的“写一篇习作,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以及习作四的“写一篇描绘剪纸作品的习作”等等。  相似文献   

14.
谭长清 《湖南教育》2007,(11):24-25
在目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交流功能逐渐淡化甚至缺失,学生在这种缺乏交流功能的习作训练中,渐渐失去了写作的原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交流式习作”研究。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了习作的根本特性—交流,习作教学才能逐步唤醒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意愿,学生在写作中才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普遍害怕写作,后进生畏惧心理尤其突出。他们总觉得作无话可写或无从下手,即便勉强习作也是不知所云。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用“一读、二积、三仿、四改”的方法,引导后进生进行作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所谓“311”,是作文指导的基本流程简称。“3”,指在每次作文训练前,用三种方法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即三篇范文引路、三种技法指导、三种隋境创设。这三种方法可以任选一种,也可以进行自由组合。第一个“1”,为一篇名作赏析,即通过经典作品的赏析,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第二个“1”,为一篇学生习作评讲,即通过同学之间的同题习作,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拓展选材范围和立意取向。这种作文训练方式是一种重视习作育人和文化兴校的极具实践性的开放性作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命题作文训练则是落实整个作文教学大纲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为引导学生把语文与生活,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到一条有效的应对命题作文的途径,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历年许多命题作文题为切入点,对作文的命题方式进行探究,总结出了一些写此类作文的技巧和经验。本文就对作文训练中命题的四种方式进行阐述,以期能为习作开渠导"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延用“作前指导、学生习作、批后讲评”的流程进行 ,指导、习作、讲评、修改基本分离 ;同时 ,在具体的教学中 ,又往往重指导、习作 ,轻评议、修改。这样的教学在实践中表现出许多的弊端 :由于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大多只顾写 ,缺少对习作的主动“回眸” ,也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所以往往是“木已成舟” ,方知自己的习作没达到训练的目标和要求 ,致使许多学生难以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 ,进而产生对作文的恐惧、厌恶的情绪 ;教师的作前指导常常是就要求讲要式 ,就方法讲方法 ,缺乏针对性 ,难以根据学生习作的具体情…  相似文献   

19.
眼下一些学生“望兴叹”、“谈色变”。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交际作摆脱了为作而作的无病呻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作就是生活中的一次次现实的言语交际。是生活的一种需要。我在交际作训练中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回答是否定的。然而人们仍苦苦地思索着。但当我们回首重新审视作文训练方式时,就会发现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放弃了作文训练的另一种形式——口头作文训练。在我们沉下心来作一番深入的思考后,便会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