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不只存在于戏剧之中,在诗歌、小说、电影、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中,也都可以渗透、弥漫着悲剧性的气氛,表现出以沉郁、哀怨、悲愤、忧患为特色的审美质素。屈原的《涉江》就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这首诗同《离骚》以及《九章》中的其他诸篇一样,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杰作。在诗中,诗人描述了流放中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2.
有朋自远方来,特意向我了解老舍先生三十多年前在秦皇岛写下的五首诗作。当我将老舍先生手书的自作诗五首的影印件(原发表在1963年《河北文学戏剧增刊》)出示时,他万分惊喜。为了寻找这份材料,他已跑遍各地,遍访当年的知情人,但有的因年老体弱,遗忘殆尽;有的经历了“文革”,文物全失。老舍先生诗五首的手书原件,看来是难寻难觅了。就连我这份影印件,也较难得了。谨将老舍先生的五首诗作及其创作始末,公布于众。作为对老舍先生的缅怀和纪念。 老舍先生在刊发这五首诗时,前面加写了一段小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五首诗的写…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4.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诗篇,其悲剧美的核心就是诗人用理想的人格完美来苛求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与屈辱,并为之进行了空前的斗争。本文试图从作品所描述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主体形象的悲剧精神及作品审美意象的悲剧性来阐述《离骚》的悲剧美,并认为《离骚》的悲剧美是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离骚》一诗,可以说是屈原的一部“自传”。屈原的一生,坎坷不平,奋斗不息,其本身就是一首悲壮的史诗,就充满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离骚》真实地、具体地记录了诗人的一生。《离骚》一诗的艺术构思,完全是按照诗人一生的生活历程组织成篇的。第一大段,先由自己神圣的祖先、嘉美的名字写起,然后写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爱国热情,以及由  相似文献   

6.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洁敏 《文教资料》2014,(28):15-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应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曹禺,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雷雨》的诞生奠定了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第一人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道路。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两部戏剧的悲剧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住剧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美文化背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生存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4一、一种新的悲剧观曹禺的《雷雨》是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或者说它表述了一种新的悲剧观,这就是“生存的悲剧”。我之所以认为《雷雨》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原因就是这部戏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叔本华提出的悲剧情形之三———由于不同的地位和关系造成的彼此间的损害。它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两种模式,从而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这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地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将其称之为“生存的悲剧”。传统的研究大都认为《雷雨》属于“命运的悲…  相似文献   

8.
高中课本中的《离骚》节选,我已执教三遍了,集教后之心得,对于《离骚》一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来,求教于语文界之同仁及专家学者。一、要使学生心中有整体《离骚》全篇共93节,372句,2464字。是一首自传体的长篇叙事抒情的浪漫主义杰作。而课文的节选仅仅是原诗的20-32节,充其量只有13节,52句。和全诗比起来还不到七分之一。对于这样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仅仅“断章取义”地节选了52句诗来让高中生读,我认为要学生读懂而理解实为难事。那么既然选入了课文,你能把它删掉而不教吗,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特别是像我们这…  相似文献   

9.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  相似文献   

11.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话剧处女作《雷雨》可谓中国话剧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亲关系和聚集着众多巧合但却透露着必然性的悲剧。在这场悲剧中,有着三个逃不出悲剧命运的美丽女子,她们就是侍萍、蘩漪和四凤。残酷的现实,生命的消陨,倾出了她们那雷雨般的悲剧人生。曹禺先生将所有苦难集中于侍萍一身,面对苦难,人无法选择,只有去面对、去接受。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限度忍耐别人给她造成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屈原》中的“雷电颂”,是一首新《离骚》、新《天问》,它具有诗的意境,诗的气质,诗的趣味,是一首激动人心的好诗!如果说屈原的《离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那么“雷电颂”足以使一切有正义感的仁人志士激愤;使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中国古典戏曲没有悲剧,有人说有.其实剧本就摆在那里,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看法,还是评论者对悲剧概念的理解不同所致.人们对同一部剧作的类型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悲剧”条目,对《等待戈多》一剧的类型是这样理解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再现了现代西方人的一种悲剧意绪”.很显然,论者认为该剧是一出悲剧.而同书的“喜剧”条目却认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看作是荒诞喜剧的代表作.”两个条目在谈同一部剧作,而且对剧情的描述几乎使用了同样的语句,可是对该剧体裁类型的判断却全然不同.所谓中国古代戏曲没有悲剧的说法,大概也是由于人们对于戏剧类型的理解有所不同而产生的吧  相似文献   

15.
“悲剧”一词是近代才进入中国剧评界的“舶来品”。王国维先生首先采用“悲剧”概念,对《红楼梦》和中国古典戏剧作了研究,分析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肯定了《赵氏孤儿》、《窦娥冤》等古典戏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然而,更多的学者、评论家在沿用“悲剧”概念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探讨时,作出的多是“中国无悲剧”的否定判断。如蒋观云在《中国之演剧界》、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等著作中皆持此观点。  相似文献   

16.
《井底引银瓶》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元代白朴根据它提供的简单情节敷演成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为元杂剧中四大爱情悲剧之一,影响甚广。但是,白居易原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诗的“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而在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冲突中,对受迫害的天真少女又寄予同情。”霍松林著《白居易诗译析》说:“在客观上,这首诗是有暴露封建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虽不长,却构思精巧,读了给人以全新的美的享受.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的美进行探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一.情感美这首乡愁诗在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乡愁》一诗,侧重写诗人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后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游子的绵长的故土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似文献   

18.
<正>朱光潜先生说,"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意思是要从作品中发现诗意,获得审美的愉悦。语文教学可以借用这个说法,一节好的课要当作一首诗看。这就要求教师把上课当作诗来写,让语文课堂富有诗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什么是诗意?严羽《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表现在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体悟客体(文本)情性,从而表达主体(师生)情性。从情性获  相似文献   

19.
关于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的解释,以往有相当大的偏颇。我认为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先生的爱国之情,而且是先生爱的独语。  相似文献   

20.
在徐志摩先生(1896—1931)的诗中,这首《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几乎与《再别康桥》齐名。1924年5月,诗人随泰戈尔访问日本,其间,写有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后收进诗集《志摩的诗》,再版时,诗人删去前十七首,仅存这最后一首。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满蕴激情地摄取了与日本女郎作别的瞬间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