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人教社2003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五节有一幅“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图中在“黄河”后的括号内注有“1855年后”。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明白意思,曾拿课本来问我。  相似文献   

4.
孙恒振 《历史学习》2005,(12):22-22
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标出黄河流向的地图共有35幅。在这些图中,最明显的是黄河入海口的变化,北宋之前黄河的入海口均在渤海,北宋以后至1855年在黄海(古代称东海),到1855年又回到了渤海。初中《地理》第三册曾提及“历史上,黄河就曾多次迁徙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却对黄河改道的流向没有说明,那么黄河改道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泥沙难以积存。因此,古今河道变化不大。黄河的改…  相似文献   

5.
6.
7.
据文献记载 ,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 15 90次 ,较大的改道有 2 6次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 (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 ① ,史海钩沉 ,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 ,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 ,了解相关史实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 ,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 ,形成多股河道 ,故有“九河”之称。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 ,据谭其骧先生考证 ,在筑堤以…  相似文献   

8.
童庆禧 《地理教育》2005,(1):F002-F003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身及周围生存环境的探索。我们所栖身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它与日月星辰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什么天气会变化……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更重要的是难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相似文献   

9.
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元素,是一种具有微腥臭、浅蓝色的气体,主要密集在离地面20-25公里的平流层内,科学家称之为臭氧层。  相似文献   

10.
原于能可分为裂变能和聚变能,现在的核电站是利用铀原于核分裂时发出的裂变能,而科学家正在积极研究中的是重氢(氘)核和超重氢(氰)核融合时发出的聚变能.由于氘存在于海水中,氘可以通过两氘核相互碰撞的核反应产生,或者在反应堆中由锂—6原于核吸收中子而获得,因而它们的来源可以说几乎是无穷的,因此,可以认为实现可控的核聚变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13.
刘水  韶峰 《地理教育》1997,(1):35-36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对泰山的礼赞。  相似文献   

14.
厚重的北京——这个厚重的城市集中了中国最好的摇滚乐手、最优秀的艺术家和最成功的商人。北京就像一个大杂院,兼收并蓄,无所不包,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他的位置,只是.不一定会很舒服。  相似文献   

15.
洋浦,位于我国最大的特区海南岛的西北部儋县境内,伸向北部湾的一个半岛上。这里虽是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处于背风地带降水较小,且卫蒸发较强(年降雨量为1100mm,蒸发量为1800mm),呈现稀树草原景观。特别是滨海地带到处生长着沙生仙人掌刺灌丛。这里发展农作物的自然条件较差,熟悉的人都知道洋浦“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16.
童勇 《地理教育》1997,(3):34-35
武夷山脉引皖浙,东镇八闽,南附五岭之背,西控赣江流域,南北纵贯五百余千米,横亘于闽赣两省之间。  相似文献   

17.
18.
黄河从形成的150万年前至3000年前的古黄河.系地下河(河床低于地面).循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天的天津附近入海.史称禹河。黄河流经黄土堆积区的特殊地质和暴雨集中的气候特点.黄河沙多早在大河形成期已开始大面积侵蚀产沙。由于水浊的空间分布、时间分配和河道形态特征.下游泥沙逐渐淤积转化为地面河(河床露于地表),至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首次出现宿胥口决口北流,于今河北黄骅县境内入海,史称宿胥口改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