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0年代,《科学大众》就是我爱读的杂志。《科学大众》以她丰富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表述,深深地吸引着我。通过阅读《科学大众》,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思路,也培养了我对科普写作的兴趣。值得回忆的是,我还参与了《科学大众》杂志的部份辅助工作。解放初期,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广大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很高,由于《科学大众》在青年中的广泛影响,不少读  相似文献   

2.
周德钿 《科教文汇》2012,(28):F0002-F0002,F0003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认识吴宪鸿同志了。那时我接手主编《歙县文艺》.他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常给我们投稿,我还去过他们学校看过他。后来他调城里工作,我们见面机会就多了。他主要是写小说,也写报告文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深夜追夫》(1984年第3期《歙县文艺》)和《文革趣事录》(1989年第1期《歙县文艺》),我觉得他写的小说很有点感觉。发过他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鞋匠补缀丹青梦》(1997年1、2期合刊《歙县文艺》)。还发过一些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3.
离休多年,年初偶然在南京市老干局活动室看到今年第一期《科学大众》,勾起了我许多回忆。 40年代初,我在“中央大学”化学系学习。《科学大众》是当时  相似文献   

4.
写这篇财经小品的时候,我打开网上流传很广的《生于70年代》电子广播。这个长达49分钟的电子广播,详细地描述了中国70年代人整个成长过程。工作累的时候,我会打开听一听,常常会唏嘘和感怀。  相似文献   

5.
<正>听Jay的日子,是我疯狂、叛逆的年代,也是我忧郁懵懂的青春。从《范特西》到《魔杰座》,那些抑扬顿挫感伤念旧的音符和我一起,看时光在校园里飘荡,流逝。看我的成长,看我的那些关于青春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两代情缘     
我是《发明与创新》杂志的一名忠实读者。在我的记忆中,《发明与创新》一直是我儿童年代的启蒙读物之一。因为我父亲是一个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工作的需要使他如饥似渴地爱好着与科技推广有关的一切书籍,而《发明与创新》自1984年创刊之日起他就深深喜欢上了它,一直到今日,父亲几乎很少错过对每一期的阅读。现在他戴着老花眼镜阅读《发明与创新》杂志,早已没有了当年因功利而阅读的急迫,也没有当年一目十行的浮躁。每次新杂志到达的当天下午,父亲便一壶茶,一盘花生米,夕阳光辉里,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2017)元月间,完成与刘广定教授合作的论文《朱洗在台湾》。二月下旬,接到大陆名作家叶永烈先生的信,附一篇文章《巴金的早年密友索非》的初稿,向我打听索非来台后的事迹。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索非这号人物!根据叶先生的《巴金的早年密友索非》一文和一些网络资料,得知索非(1898—1988)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著名文化人,以参与无政府主义、从事出版和科普创作闻名。我不禁蓦然而惊:朱洗是无政府主义者、科普作家,索  相似文献   

8.
翻词典翻出汉字编码新法周小明成千上万的人都使用过《现代汉语词典》,其中的四角号码查字法从40年代就为人所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词典时,从中受到启发,借鉴四角号码查字法的原理,发明了计算机汉字四角音形编码输入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我长期从事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年代     
<正>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道:"这是最好的年代,这是最坏的年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看到这里,我从书页中抬起头,校道上的香樟树叶泛着绿油油的光,于是,大片的惆怅和欣喜开始在我心里潜滋暗长。  相似文献   

10.
我叫肖敏慎,现在益阳市第一技工学校工作,是《发明与革新》的老朋友,看了10多年,订阅了9年。16年前,我在江西工作时因公出差负伤致残,是个一等残疾,使我在工作中遇到很大压力。当我读过《发明与革新》后,收获颇多,使我在身体保健、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为什么新办法在认定工作中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取代了《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答:为了实现以自主研发和创新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在认定工作中取消了《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大家知道,上世纪90年代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是针对国际上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国内外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制定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汤庭鳌曾从事“量子统计和多体问题”方面的数学和科研工作。其授课课程有《量子力学》、《量子统计和多体问题》、《数学物理方程》等。他曾参与我国第一本《量子力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从70年代开始,他又进入到半导体工艺、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参与了晶体管大电流特性,EDMOS基准电压源,BI-CMOS工艺,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公布是一件大好事。理所当然地,我当为之鼓与呼。 我这一生与科普有着不解之缘:从小爱看科普读物,1965年大学毕业走上科研岗位,10年后开始业余科普著译。1998年春加盟出版界,全身心地投身于科普出版事业。对我来说,“科普”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名称,它是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内涵不断丰富的、能够与时俱进的美妙用语。 《科普法》对“科普”的含义作了明确的界定。对此,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我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把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叫做科普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普及科学知识的要求”,在文化部设置了科学普及局。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中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我来说,韶华之年已过,何谈理想?求学深造、升官进禄早已与我无缘。惟发明创造不受年龄的约束,没有学历限制。是她———《发明与革新》———唤回了我的青春激情,激发了我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欲望。早在70年代初上中学的时候,我就萌发过发明创造的思想,遗憾的是当时没有老师引导,没有发明创造思想的启迪;即使有一个好的想法,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90年代初我有幸结识《发明与革新》,自感相见恨晚。1991年起我开始了长期订阅该杂志。以后,每当新一期的杂志来到,我便会放下手头的一切活计先睹为快。杂志中“发明革新指…  相似文献   

15.
理想的力量     
屈指算来,我在《今日科苑》杂志业已工作了12年。我刚来时这本期刊叫《金秋科苑》,2001年11月改为现在这个刊名。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朋友对我这样能够在一家媒体供职时间如此之长,都很惊讶。他们惊讶的表情告诉我,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科学大众》创刊60周年;是我从事天文工作的50周年,是我和《科学大众》创办人之一王天一先生建立友谊的50年。 50年的友谊 1947年夏,我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前往上海陕西南路的中国科学社,参加七科学团体年会,并为中国天文学会送去参展的书刊。在那次年会上我见到了《科学大众》月刊,  相似文献   

17.
<正>肖序常,1929年10月出生,贵州安顺人,中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赴甘肃白银厂641地质队工作。20世纪50年代后期,肖序常师从黄汲清。在黄汲清的指导下,参与《中国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的编著。60年代,在铬铁矿全国大会战的背景下,肖序常参加国家急  相似文献   

18.
汪华明 《学会》2013,(11):35-36
我与《学会》的"相交"史,可追溯到2002年6月。当时,作为湖南省永州市教育局教科所所长、省特级教师的我,当选为永州市科协兼职副主席,从此,我便与《学会》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8月,我从市教育局调到市科协任党组成员、副主席,分管学会工作、办公室工作,更与《学会》成了形影不离的"亲密伴侣"。我虽然订了众多报刊,但一直将《学会》列为首读刊物和第一"精神食粮"。每当新一期《学会》到手,我便会全神贯注、一气呵成地将她读完,然后细细品味、消化吸收,并将重要内容做上记号。  相似文献   

19.
王光明 《学会》2013,(11):32-33
2000年我写了一本宣传科协的书———《科协纵横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对《学会》杂志作了这样的介绍和评述:《学会》是1983年3月创刊,比《科协论坛》早两年。1982年夏天,华东、东北两区学会工作研讨会在江西九江召开,当时我也参加了。会上有科协学会部的同志建议办一份学会工作研究与交流的杂志,与会同志一致赞成。后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终于办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 70年代中叶 ,我在新疆第一汽车配件厂当了一名模具制造钳工。不知是一种醒悟 ,还是一种激情 ,我当时学习钻研钳工技术真可谓到了如醉如痴、废寝忘食的地步 ;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走完了本应三年期的徒工生活之路。在每天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 ,我先后自学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机械零件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等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大学专业课程。那时 ,作为一名工龄不长的技术工人 ,对“设计”“革新”之类的名词 ,感到既新鲜又好奇 ,至于“发明创造”之类 ,则更是觉得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当改革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