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郁达夫说过:“北京是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景象之田园都市。”此言不无道理。很多朝代以来,北京在精神上仍然像一座大乡村。或者说,是田园诗一样的城市。譬如曲里拐弯的胡同,无异于村巷:可容纳四世同堂的四合院,保留着北方农合的风格,顶多算地主的豪宅。甚至,环护着昔日辉煌的长城,  相似文献   

2.
《全国新书目》2023,(1):23-26
<正>这套书分为《非常人家》《胡同八百年》《京味食记》《绝活隐于市》《老字号前传》五册,分门类别描述了一些身处庙堂朝廷、市井江湖、五行八作的人,以及一些发生在深宅大院、寻常人间、街头巷尾的故事。书中内容有关于老北京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化渊源,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文化,并体现了北京文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相似文献   

3.
我的成功是中国人的骄傲。美国女子体操队主教练乔良说。那一天,美国女子体操队名将柳金和乔良一手带大的爱徒肖恩·约翰逊,占据了女子体个人全能的前两名,中国小将杨伊琳获得第三名。  相似文献   

4.
据报上说,有两位北京的记者去宁波采访时,宁波人介绍当地发展经济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靠警察,二靠妓女”。两记者听罢相顾愕然。后经书面交谈,方弄清宁波的经验是“一靠政策,二靠机遇”。方言土语之难通,几乎酿成个大笑话,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紧迫性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5.
正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历经元、明、清、民国长时间的发展,胡同已经成为北京地区的标志。胡同内环境优美,很多建筑都保留了明清古典建筑的特色;胡同里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小团体。如果不去胡同转一转,北京游是不完美的。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胡同文化,笔者简要介绍一下老北京的胡同是如何形成的,胡同的命名又代表什么含义?一、胡同的形成老北京胡同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  相似文献   

6.
在大栅栏街区,体积最庞大的建筑莫过于廊房头条17号(老门牌11号)的劝业场了。而今,经过整治,它变成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新建筑。从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大栅栏狭窄街区一走进这座建筑顿时让人感到豁然开朗,天光透过玻璃穹顶洒满大厅,洁白的墙壁与大理石地面交相辉映,室内的一切都显得那样高贵素雅,仿佛使人来到另外一个世界。然而这家北京劝业场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论资历它要比久负盛名的天津劝业场还早二十几年,自然也就背负着历史更为久远的人文记忆。  相似文献   

7.
专家点评: 从怀柔、从石景山、从丰台、从北京的不同角落,一群年龄各异、职业不同但志同道合的人,出于对北京的热爱,出于对历史记忆的热爱,自发地组织到一起,寒暑不分,游走在北京的胡同中.用相机、用纸和笔,对即将拆迁的胡同、四合院,进行原汁原味、"不加干涉"地抢救性拍摄、记录.故事读来令人感动、敬佩,档案工作是以保存社会真实面貌为己任的,从业务运作到敬业精神,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很多、很多启迪和鞭策……  相似文献   

8.
老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古城之一,老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吸引着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北京是鲁迅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最久的城市,北京因他而更加夺目生辉,鲁迅为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增添了浓浓一笔。  相似文献   

9.
《北京档案》在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蒙编辑部的惠赠,每月我都能非常准时地收到一本,这使我非常感动,由此也使我对《北京档案》多了一份特别的感情.《北京档案》成了我案头常读的一本杂志,朝夕相见的老朋友.我读《北京档案》,理解了《北京档案》,在《北京档案》杂志上我看到了她的一种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10.
民俗展览已经成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一个重要门类,如何做好民俗展览,是博物馆陈列工作者近年来经常遇到的一个课题。本文拟以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展”为例,谈谈新首博民俗展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广告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形式,在商品和商品交换刚一产生就出现了,只是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传播工具的制约,早期的广告其功能形态都十分简单,仅仅止于“告知”而已。 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将古老的广告术和大众传媒结合在一起,广泛地运用于商业活动,从而大大扩展了广告的功能和价值。一个个杰出的广告人才随之脱颖而出。大卫·奥格威、克劳德·霍普金斯、雷蒙·罗必凯等广告大师在长期的广告活动中巧妙地将广告与营销、广告与传播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将广告战略和广告技巧置于科学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广…  相似文献   

12.
潘若松 《青年记者》2013,(10):31-32
让报纸"近"起来,让记者"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是地方报纸提升自身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提升地方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呢?我们的体会是:让报纸"近"起来,让报道"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不断通过版面创新、栏目创新、报道创新、活动创新、体制创新和经营创新,大力实施报纸的品牌营销战略,同样可以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上,有奖征文杯多起来了。小报有杯,大报也有杯。有新闻杯、通讯杯、散文杯、调查杯、言论杯、图片杯。有时,一张报纸几个杯。报纸上开展有奖征文竞赛,可以刺激读者多写稿、写好稿。編辑部可以增加来稿,有选稿的余地,对提高征文稿件质量、集中宣传报道某一个方面有好处。但在某些征文杯竞赛中,有三个方面的奖杯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14.
笑言 《新闻实践》2001,(6):37-38
前些天在某报上读到一条新闻,不禁让人瞪大了眼:怎么回事,这样发新闻,不是无异于在向违法犯罪分子通风报信么! 事情不复杂,采访的“套路”也是常用的:两位记者经过暗访,在余杭区星桥镇一带发现一些汽修厂在大量打造、销售以旧改“新”的“隐  相似文献   

15.
我国第一头自研克隆的小牛“委委”在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国内众多媒体都作了报道。但绝大多数受众可能无法知道,在这条新闻背后还隐藏着一条令媒体同仁赧颜的“新闻”——一些记者在采访中的“指手划脚”,以及现场发生的“打起来了”的骚乱,着实令在场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反感。虽说事后有关负责人声明,小牛“委委”的死与此无关,“才让记者们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我想,若作为一个具有真正职业精神和道德的记者,理应扪心自问:愧也不愧?而不应有开脱干系、事不关己的那番轻松。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the proliferation of critical studies of communica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s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 remain deeply contested. Attendi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use of these term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academy offers a broader perspective on som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confronting scholars of communication today.  相似文献   

17.
说到"追星",其实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词汇的变化。此前,人们通常会用"采访"这个词。而"追"字,则刻画出了报道人对报道对象贴身紧逼的采访风格。"明星"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从文艺的角度看,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影视歌坛的流行偶像人物,都应该是明星。而被用上"追"字的通常是指后者。这本身也蕴含着文艺新闻在最近这些年来的一些变化——流行文化以吸引眼球为由,越来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媒体的相关版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现象。今天,我们如何来追星?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想,以上的内容可以作为讨论问题的背景。追星需要什么样的准备?我们面对的明星有一些"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与明星相关的丰富信息,以及由这些信息带来的影响;其次,明星的个性特点,通常明星的个性总是被夸大或遮蔽。要挖掘到真实的信息,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8.
一本书的出版,是与作者、编者,以及出版者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读者能从书店里买到一本好书,并从中学到了有用于社会主义事业的知识,对于作者、编者、出版者是万分感激的。那种要求人是完人,金是足赤,书一点缺点、错误也没有,我看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一本书中存在一些缺点、错误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有一点反倒使人感到“奇”了。当翻开一本书(尤其是科技书籍)的前言或出版说明,你会读到: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笨人”,写的《中国鲁迅学通史》是一部“笨书”。而我这个“笨人”写的“笨书”,终于获得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奖励,而且是对一种治学精神和做书路子的肯定。我之所以为“笨”,就在于坚持认为好的图书的写作与出版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凭空产生。而国家图书奖的设立,也正是倡导一种刻苦、扎实的学风,鼓励作者树立一个高标准,以长年的艰苦努力打造坚实的精品。可以说,所有获奖的作者都是下了多年的笨功夫才获得了国家图书奖这一最高荣誉。例如我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和老师、第四届国家图…  相似文献   

20.
嗬,“新潮”     
新闻姓新,求异,重变化,尚“独家”,人所共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点儿也不亚于文学追求“这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竞争“升帐”的时代里,尤为如此。新年伊始,走上街头看看报摊,就会发现,不少报纸的面目又变了,很有些“日日新”的味道。有人见之不禁惊呼:“嗬,新潮!” 这里所说的“新潮”,其中一部分是带着引号的,亦即不是真正代表一种新的潮流之谓也。其共同点是:表面上高张创新旗号,实则是某些旁门左道的故伎重演。试略析之。 一日抢新闻,抢来抢去,却违背了新闻最本质的属性:真实。竞争之下,出现“疯抢”,捕风捉影,见了风就是雨、“合理想象”、“莫须有”……都归入了新闻。比如前一阵子风传的“将要实行官邸制”、“官员轿车将要改革”之类便是。这是大的,关乎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的消息,某些小报,竟然道听途说,白纸黑字,印于报端!至于一般的微观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