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平第一快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浙江王云庆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宋欧阳修《新唐书·杜甫传》)。因此,自唐以来,被公认为“诗史”。诗中不仅包涵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  相似文献   

2.
杜甫,一代诗圣,他以诗记录历史,用诗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用诗冶炼苦难,用诗书写血泪。正是杜甫诗中之“泪”,成就了他诗中“圣人”之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杜甫的“泪”中感悟他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圣人精神,带领学生用一颗沉静的心走进杜甫的诗,走进他用“泪”编织成的华美篇章。  相似文献   

3.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遗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瑶湾,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生活的时代正当“安史之乱”前后,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又因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剧变,所以人们称他的诗为“诗史”。杜甫的远祖杜预是晋代名将。祖父杜审育是唐初著名诗人,武则天时的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做过兖州(今山东兖州)司马和奉天(陕西乾县)县令。杜甫自幼好学,七岁即能作诗。少年时寄住洛阳姑母家里,开始与文人交游。十九岁起,杜甫开始漫游吴越齐赵,就是现在的浙江、山东、河南、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光辉灿烂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诗以创作上的现实主义特色及风格上的“沉郁顿挫”而著称于世。杜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时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所赋予的;另一方面则是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所造就的。本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诗在记录社会时代风云的同时,还时时反观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怀,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从杜诗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和老年杜甫的多病凄苦,读到他的理想、他的忧患以及他无可奈何的隐痛。可以说,杜诗不仅是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史”,也是一部表现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心史”。  相似文献   

7.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他们彻底抛弃了齐梁诗风,建立了“雄奇飘逸”和“沉郁顿挫”的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他们的个性、气质和所处时代有所不同,构成了李杜在文学史上作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风格上的典型代表。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的时代,他的诗是盛唐之音的风范,诗风是浑然天成的,是后人无法模仿的。在语言上,他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的诗奏出了乱世悲歌。杜诗善于将个人感受与老百姓的痛苦融为一体。他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后天的,是可以模仿的。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虑人民,同情人民,歌唱人民,用他所作的诗为那个时代的人民呼喊、抱不平,用他的诗写出了百姓的苦难,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创作,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生动地描绘出了多灾多难的人民的痛苦的画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忍受的一切痛苦并表现了他们高度的爱国精神.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安史之乱结束了一个时代,盛唐气象如云烟过尽。旧时的歌唱已趋冷落,新的诗苑尚待开辟。独立在盛中唐之交的伟大诗人是杜甫。在绝句史上,杜甫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即使那些认为杜甫“于绝句本无所解”的人们,也无法抹煞他在绝句史上的存在,以及他在唐代绝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不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唐代大量写作题画诗的第一人。其题画马诗占其题画诗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诗不仅表现出杜甫的精湛诗艺.而且反映了他的一系列绘画理论。他强调“写真论”,重要意义在于正确回答了艺术创作的源泉问题;注重“气韵”,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在诗中着意运用“烘托”来表现抒写对象。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约九百首近体诗对中国近体诗的确立和迅速发展繁荣贡献很大。历来学者们论述到杜甫诗歌对促成近体诗诗律完备、近体诗创作繁荣的贡献时都是只注意到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即在声律的细密化方面的努力,却完全忽略了杜诗对于建立近体诗语法和句式系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杜甫是惟一自觉认识到诗歌传统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唐代诗人,他以毕生的诗歌创作实践努力践行之,形成了清新与老成的诗风,这正是惟有杜甫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位诗人所以成为中国诗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杜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现实主义诗篇,然而他也创作了一些闲适诗,其中有五首提及鹅。杜甫的咏鹅诗以诗人自身为吟咏对象的显现场所。这一现象启迪我们去追问杜甫咏鹅诗的本质,这些作品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真理的关系。海德格尔关于作品与真理关系的论述,为我们认识杜甫的咏鹅诗,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从杜甫的咏鹅诗出发,我们可以进而更好地把握杜甫民生诗篇的本质,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所以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生存的境况均有关系。作为唐朝国教之一的基督宗教对杜甫有着潜移作用,以至于他无须变更自己的话语体系就接纳了基督精神。杜甫长期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他的思维异常地敏感,以至于在基督精神的推动下他关注到了自身、周边生存物以及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个体。杜甫诗歌这一基本品格使得杜诗具有恒久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杜诗的认识价值使人们认为它值得一读且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13.
杜甫作为盛唐伟大诗人,虽没有完整的文学批评专著传世,但纵观整部杜诗,其精深的诗学思想都集中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本文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杜甫诗集中的论诗断句并将之纳入到杜甫论诗诗的体系之中,从而完善杜甫的诗学思想,并试图从杜甫对同时代其他诗人诗歌创作及评论中探讨杜甫诗歌的文学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伟大诗人杜甫以现实主义诗歌享誉盛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的良知。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不幸的,他一生漂泊不定,生活艰难,尤其晚年的名作《登高》更是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5.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谈及杜甫,人们多以诗圣冠之,以描写诗史擅之。而杜甫作为唐代诗歌高度发达时期的一个诗人,历代诗人所累积起来的那种诗人特有的气质,在他身上也很明显。诗人情性是其诗歌创作中诗史以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自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受到很高评价。但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乃至整个唐代的流传却不广泛,究其原因当为杜甫诗歌与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不一致。整个唐代,或多或少倾向于艳体诗和清丽的诗歌,这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相抵触。影响整个唐代审美风气的根源是齐梁诗风,这也进而影响了杜甫诗歌在唐代的流传。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有如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格精神上,他都不愧“诗圣”的称号。由此杜甫也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便继承了杜甫的这些精神。他从诗歌传承、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以及人格精神等方面都自觉地向杜甫学习。侯方域的诗歌虽达不到杜甫诗歌艺术的高度,但他取法乎上,又有着天生奔放的才气,因此也不愧为一时名流。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不仅对于杜涛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切实对于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学习,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验证了“子美集开诗世界”的诗学论断,在杜诗学发展史以及杜诗艺术接受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杜甫与李白的交游诗,考察了杜甫及盛唐人对李白的评价,从而探讨了李白的“清”的人格精神与诗风追求,我们认为其人格精神与诗风是一致的,二者有机地体现在李白的身上,成为盛唐精神的一大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