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为何追求“语文课的文化意味”?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有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寻常的道理或原则,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条原则往往被淡忘,教学的目的常被降格为知识的获得、分数的获取;教育也显得急功近利,满足于学生表象的道德“臣服”。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失了文化的终极关怀。然而“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更不是‘吃饱了才有时间去想’的风花雪月。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教养体质。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  相似文献   

2.
一、为何追求美术课中的审美观念 美术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观察到生活中的美、身边的美。并能以适当的形式表现出对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似乎是一个寻常的道理或原则,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条原则往往被淡忘。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在于美术教育实践缺失了对美术课程审美观念的终极关怀。因此,美术教育教学实践应当拥有审美文化的视野和高度。  相似文献   

3.
教学原则体系是“反映教学规律的多个原则之间不是孤立分散的原理,而是有机地相旦联系的组合”。①教学原则体系是教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自从夸美纽斯提出第一个教学原则体系以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间有不少教育理论家就体系问题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提出过不少的教学原则体系。然而,这些原则体系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何以产生这些差异?这的确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试图就体系差异现象作一浅析。1差异现象举例黑格尔认为:“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  相似文献   

4.
龙口东 《成长》2005,(5):86-88
“收藏”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而是“拥有”。如同收藏界人士所说的,收藏的原则在于藏品的稀缺程度和是否真品,追求的是时间、世界的真实和秩序。然而,这充其量不过只是一种想象。收藏并不能将一切完全回收,而只是打捞到一些时光的碎屑和片断一相比曾经存在过的东西,能够被人收藏的总是很少的。况且,收藏品在被占有的过程中最真实的部分一原有功能已经完全解体,成为无用的东西,只能作为玩赏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教育史上,从亚里士多德发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原则今天依然是教育方法论的重要依据.然而,这种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的文化属性从而忽视了教育与文化的深层关联.第斯多惠提出的“文化适应性原则”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但第氏却给这一辉煌的命题以不必要的限定,妨碍了他所应该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传承文化进而创新文化。然而,“多少年来,教育还只在简单的知识传授的‘天井’里徘徊.把学生培养成高级的应试工具.成了学校的最高追求,升学率也就成为唯一衡量办学水准的指标。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在办‘考试’,而不是办教育,更不是办文化。”(苏军:办学就是“办文化”)令人欣喜的是,  相似文献   

7.
“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悟教学”的提出,最直接的意义或许在于,实现了教育研究视角的一个重要转变———从注重形式到注重实质。如果说前20年间,强调学生实质性的、发自内部的成长与发展还不是多么急切的话,那么在今天,这已经成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都必须关注的问题了。在此背景下,“体悟教学”的研究更显示了极其重要的价值。“体悟教学”似乎包含了这样一些重要的内涵:1.强调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3.体悟是一种精神经验,“体悟教学”强调…  相似文献   

8.
蒋美玉 《辅导员》2010,(6):28-28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缺乏对“学困生”的研究和理解,致使“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种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的作法,熄灭了“学困生”渴望成功的火星,堵死了他们要走的路,这是一种令人悲哀的现象。试想,哪一个学生不是满怀成材的希望走进校门,走到老师身边的,  相似文献   

9.
“发现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已探索、尝试了多年。它的特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研究问题,探索事物的规律,进而依据规律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对学生准确、适当地点拨,使学生的探索更有效地指向实质,而不是设计好一个个死套套让学生去钻,钻通了便达到了目的。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却往往走不出这个误区。试举例说明。奈曼旗实验小学苏桂梅老师的《急于“收网”阻碍探索》(见《内蒙古教育》2002.5)一文,评析了一个“能被3整除的…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只有老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这充分体现出了教师民主对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近两年来民主教学被作为“课堂质量工程”的四个一级指标之一,对课堂质量的评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原则乃至体制的又一巨大冲击。那么,在具体的课堂中该如何体现教学民主呢?我认为这种民主应突出一个“人”字。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一,授课时老师要重新反思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  相似文献   

11.
魏军 《教育艺术》2006,(4):62-62
考试排名,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差距及原因,研究对策,提高成绩。这一做法曾被许多老师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12.
试论“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原则”──兼谈“文道统一原则”之谬黄立中“文道统一”这条古人文章写作原则,被移作语文教学原则已30年之久。因其无法克服的弊端,一些语文界人士主张语文科中的思想教育(德育)应采取“渗透”的方法。虽然有的提法如陈慰冰先生...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相似文献   

14.
刘玉玲 《宁夏教育》2013,(7):140-14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相似文献   

15.
陈明秀 《六安师专学报》1997,13(3):61-63,52
学科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其功用在于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熟练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在这门课的实际教学中,其作用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教学状况的原因,强调要重视对其“教法”的研究,并对“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作了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的“对话式”教育思想,近年来在我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对话式”教育中,弗莱雷认为对话建立的基础是平等、爱、谦逊和信任,其实质是反思和行动的辩证统一,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控制关系.教学过程是双方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被教师操纵的灌输过程,教学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而不是强迫学生记住“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科创新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教育界已普遍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创新教育上 ,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各学科教育教学也开始了广泛的理论探讨 ,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但是在我们探讨历史教育教学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 ,即什么是历史创新教育和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挑战定论不是目的。从表现来说 ,创新肯定会突破原来的观点和理论 ,然而 ,如果把“标新立异”作为创新教育的含义 ,把“挑战定论”作为追求的目标 ,却完全是一种误解。创新教育应首…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生命意识。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现实中,教育已经被加入各种各样的外在目的和功能,逐渐遗忘和背离了其初始的目的,丧失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逐渐缩减为教学……中国古代把儿童的教育称为“发蒙”或者“启蒙”。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当下,很多教师和家长特别青睐“赏识教育”,非常善于用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和换取学生的良好言行,这是必要的,在短期内也是有效的。然而,奖励是手段,绝不是目的。不恰当的奖励会使学生滋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在他们暂时“规矩”、“听话”、“表现良好”的背后却潜藏着很多危机。无原则、非理性的“奖励”、“赏识”会造成“爱的教育”异化为“溺爱教育”,结果只能大大削弱奖励的应有功效。  相似文献   

20.
1980年美国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口号,至今一直被广泛接受,成为数学教育的中心课题,可见“它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历史的必然,符合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在我国,随着新课程的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提倡“问题解决”不失为是教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然而,由于对“问题解决”的片面理解,“问题解决”教学中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